如果你有巴菲特的370亿美元,你怎么花?
美国亿万富翁沃伦•巴菲特准备将自己的大部分财富(总值约370亿美元)捐献给美国5家慈善基金会,其中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及其妻子梅琳达建立的基金会将获得绝大部分捐款。巴菲特是个典型的铁公鸡,他会为一个美分而算计半天。然而他的这项举动,足以证明他的人格决不是中国的暴发户那样的低俗和自私。西方的大富豪们总爱把财富捐献于慈善事业,这无疑体现着光辉的人道主义。慈善事业最容易把社会的充满着无限柔和而明亮的聚光灯聚在大富豪的身上,得到财富的成功后,也要得到一个好的名声。
如果我有巴菲特要捐赠的370亿美金,我会用来干什么,也是捐献于慈善事业吗?慈善事业固然是个好的选择,但是还有比慈善事业的社会价值更大的事业,这个事业就是出版事业。
出版事业?听起来可能有些奇怪,为何选择这种事业?答案是:我想向国人推介和出版许许多多古今中外优秀的图书,提高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可是提高文化素质,可以办很多希望小学,也可以设立一个类似于诺贝尔的奖金,为何偏偏通过出版这条路呢?
上学校,科学知识可以掌握,英语法律可以学习,我们的社会大背景,都是把教育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所有的刻苦学习,都是为了考一个好大学,考一个好外国学校,读研、读博,然后有房子车子,取得好的社会地位和雍容的生活方式。如果教育的目的仅仅在于此,那么我们的教育是历史上最可悲的一段之一了。当年八股取士禁锢人们的思想,今天金钱则如毒蛇般诱导人们主动踏入浅薄和庸俗,纸醉金迷后,留不下一丝可供后人怀念和尊敬的东西,留下的只有可供讥笑的当年古罗马式的骄奢和无度。
我们的国人太缺少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净化和提升了。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伟人和大师推荐青年们多读好书,多读对于自己的灵魂有益的书,这样才能从动物性的牢笼中解脱出来,走向人性的伟大。今天的社会,对于金钱和权力的争强拼杀,所使用的各种手腕阴谋,要比一场纯粹的战争复杂得多了。绝大部分人,到死也没有真正享受过自我超脱的那种愉悦和幸福。这个社会的发展只能是在无数不同方向力的碰撞中缓步向前,有时候即使经济前进了,文化、理想、道德、灵魂反而大踏步地后退。
卡尔维诺主张人们多读经典作品,他说:
“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但是对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它们的最佳状态来临时才阅读它们的人,它们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
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自己以遗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像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
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带着以前的解释的特殊气氛走向我们,背后拖着它们经过文化或多种文化(或只是多种语言和风俗习惯)时留下的足迹。”
时代激变,读好书可以让我们少一些喧嚣,多一些沉静;少一些虚妄,多一些真诚;少一些旁鹜,多一些专注;少一些功利,多一些责任。
阅读好书,就是一种发掘:既是对作品所描述的已知、未知世界的发掘,也是对自我潜在精神世界的发掘。说到底,这是对自我、对他人、对人性的发掘。通过阅读好书,使感受、体验、想像而内化为精神,从而使得精神更加丰满起来。
那么,我就要开一家出版社。370亿美元足够开一家中国最大的,在世界上也是巨头的出版社。这家出版社不以盈利为目的,它只要保持略有盈余就可以了。它的任务是翻译和校对各种国外的和古代的著作,把横向的纵向的好书都介绍到国人面前。它不会因为商业目的而大肆炒作某本畅销的但是没有太大价值的书,它出版图书的衡量标准必须是书的价值。它会适应读者的各种需要,有时分门别类,有时综合在一起,有时还要请一些大师来选评,把最好的图书推介出去。它会严厉控制成本,不仅仅是生产成本,还有渠道成本,在书价飞涨的今天,以最低的价位销售图书,从而使得更多的人愿意买书。它要建设自己的各种渠道,把图书销售到每个社区、每个乡村、每个学校。
这个出版社的使命就是让尽可能多的人,随时随地,读到最丰富品种的好书,买到尽可能便宜的书。它要起到一个引领作用,建立起强大的品牌,把对书籍的热爱蕴于其中。自己不断壮大,反过来影响更多的人读书。
鲁迅先生提出用新文艺来拯救和改造国民的灵魂,这在今天,在未来都是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的。好的文学作品,不论是古代的现代的,西方的中国的,都需要组织起来,以最低的成本,最便捷的方式递送到读者面前,在这个讲究效率和速度的信息时代,尤为重要。那么,我就想到了创建这么一个出版社,完成这项任务。
如果一个民族读好书的人多起来,这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就会逐渐变得健康、朝气、丰满、高大起来,那么这个民族的复兴也就指日可待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