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国际化战略不等于域名去中国化
企业国际化战略不等于域名去中国化
Tags: 域名.
企业国际化战略不等于域名去中国化
宏毅
最近,换用域名的环迅支付着实地被媒体关注了一下,大家关注的主要是 30万还是300万元天价的诚信问题。前两天跟一位关注域名的朋友从这个事情聊到IT企业的域名战略与国际化战略问题,颇有些需要记录下来的认识。
1、对企业来说,用了com域名是否就国际化了?国际化是否等于用一个com域名?
环迅支付总经理毛军民表示,环迅支付从2000年成立至今,业务边界已经从国内第三方支付市场拓展到海外,目前已经在新加坡、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开展多币种收款和海外结算业务。随着国际收单业务的迅猛发展,原有的ips.com.cn域名和中文网站已经很难满足这方面的需要。此次高价购得国际顶级域名,是环迅支付国际化战略的必要举措。
这次环迅的域名是从ips.com.cn换成了ips.com,环迅支付表示,“此次高价购得国际顶级域名,是环迅支付国际化战略的必要举措”,且不说这个所谓“高价”究竟是300万,还是30万?或是据圈内人士透露的26万。单从字面上理解,似乎暗示使用了com域名就等于企业国际化了。
其实,我们知道,“com”的准确概念实际上是表示商业机构的通用顶级域名,其含义不过是代表“公司”,而并不某些人赋予的所谓“国际化”或“国际域名”的概念。也就是说,环迅这次换域名的行为,从含义上看,不过是把自己的域名标识从“中国的公司”换成了不知其归属的“公司”而已。
类似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中国建设银行,2006年,建行从最初的ccb.com.cn,换到ccb.cn,再换到ccb.com。当时的宣传的口号也出现过“扬帆国际”的意味,似乎也把com域名与国际化战略划等号了。
但如今看起来,中国建设银行用ccb.com.cn还是用ccb.cn,好像对其国际化战略并无多大影响。而与建行“国际化”大相径庭的是,在建行把ccb.cn换成ccb.com的同时,北京奥运唯一的银行合作伙伴、海外业务最为广泛的中国银行却把域名从bankofchina.com换成了简短的boc.cn。与此类似的,还是有农业银行用95599.cn,工商银行用icbc.com.cn。可见,所谓的企业国际化战略,指的是其业务国际化,而不是域名com化。
在这里需要提及的是,为什么国内有许多商业公司喜欢用“com.cn” ,特别是那些有国际化业务的公司,由于这域名的中国化符号可以明确地告诉国外的商业合作伙伴,我们是中国的公司。这样的后缀有着直接的广告效应。
本质上,com只是使用较广泛,它跟“国际化”之间没啥必然联系。10年前,你的企业要做国际业务,首选com,无可诟病,由于大家都不懂;如今,对域名的认识无需再仅仅停留在com上。
2、对企业来说,许多时候,国际化战略,不过是在中国市场之外占据其他区域性市场,com域名并不具有国际通吃的意义。
先看看那些因进军中国市场需要的IT企业的国际化吧。Google在启用google.cn之前,它的com并没有给中国用户带来方便,甚至为了更中国化地照顾国内用户,它启用g.cn来辅助。另一个例子是,你更喜欢cn.yahoo.com还是yahoo.cn。为什么MySpace进军中国用的不是MySpace.com而是MySpace.cn。同理,假设Facebook和Twitter进军中国的话,他们该用啥域名,可想而知。国内目前有能力进军国际市场的IT企业,他们的域名战略,同样如此。例如百度日本baidu.jp。
3、越是需要国际化的企业,有时候越要明确其域名使用的中国化符号,简单说,企业国际化战略不等于域名去中国化。
在这方面,最具示范作用的莫过于的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他们从cctv.com换为cntv.cn,且拒不收购、启用cntv.com,理由并不是买不起cntv.com。关键是,.cn域名更能对外彰显中国国家形象,与CNTV对外传播中国的定位更相符,同时,也与国际通行做法保持一直。
看看他们的同行吧,例如,在全球排名前十的著名电视台中,英国广播公司(BBC,网站:www.bbc.co.uk)、日本广播协会(NHK,网站:www.nhk.or.jp)、法国广播电台(RFI,网站:www.rfi.fr)、俄罗斯公共电视台(网站:www.1tv.ru)、德国公共广播联盟(ARD,网站:www.ard.de)、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RAI,网站:www.rai.it)和卢森堡广播公司(RTL,网站:www. rtl.lu)均使用的是本国全球顶级域(ccTLD),本国顶级域名主用率高达100%。
所以,很多企业错误的域名观念理应得到纠正,企业国际化战略不等于域名com化,更不等于去中国化。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