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谈推动网民母语化上网
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谈推动网民母语化上网http://www.sina.com.cn2011年01月07日11:49南风窗
“.中国”的互联网主权宣示
—— 专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李晓东
文_本刊记者 章剑锋 发自北京
是否想象过,有一天,当你登陆所有中文网站的时候,在浏览器地址栏里只须直接键入相应的中文网址就可以?当你在处理Email的时候,除了繁琐的英文字符,还可以通过全中文邮址进行?
10年前,李晓东博士即参与了这样一项工作。为了推动中国网民母语化上网,并确立中文域名在互联网国际标准中的一席之地,他所在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尝试着打破英文域名一家独大的局面。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和它所包含的意义一样明显——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一份内部材料提及,这将加速扩大中国在国际互联网舞台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要实现这个目标,至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是将“.中国”域名写入全球互联网的根域名系统,使之成为国际通用顶级域名。此事需要得到一个非营利性国际组织“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的审议与批准。这个组织设于互联网技术发端的美国,是一个国际化域名及互联网技术管理权威机构,也是全球互联网络游戏规则的主持者和召集人。
经过多年的技术准备和国际协调,2008年,ICANN宣布,允许中文等非英文字符写入顶级域。第二年的冬天,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正式递交了“.中国”域名国际申请,最终于2010年6月得到ICANN全体大会表决通过。同一批通过的还有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英文独霸全球域名系统的历史被终结了。
压力=动力
《南风窗》:我听说当ICANN全体大会表决通过的时候,我们的代表团成员都很激动。这种心情一般人不大好理解,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感触?
李晓东:我是比较激动的。从一开始做,我是亲力亲为差不多整整10年。做中文域名,不是说你申请我给你加进来就完了。整个互联网是一个体系,你要让整个体系支持中文,非常难。光这个标准,我们差不多就推了将近5年时间,把整个编码、字符做相应处理。技术标准出来后,要讨论政策,我是不是可以让全球支持“.中国”,政策也讨论了好久。去年才说行了,大家可以申请了。
“.中国”属于顶级域名,跟二、三级域名差异是非常大的,实际上是影响到全球整个域名结构的,对它的评估就比较麻烦一点。老外做事,一点小小的事情都要讨论,很讲究所谓的民主,要达成一致是非常难的。这里面很辛苦,你面临着方方面面的问题,承受着对内对外的压力。ICANN全体大会一年就开三次,第一次宣布说“.中国”通过,还介绍了“.中国”对全球互联网的价值,讲了很久。这是非常意外的。我能够体味到入世、申奥的感觉。我们当天开了个招待会,ICANN的总裁就讲,这不是ICANN的历史时刻,也不是中国互联网的历史时刻,它是全球互联网的一个历史时刻。
《南风窗》:您说到有压力,压力来自哪里?是什么样的压力?
李晓东:这半年来压力非常大,要是拿不下的话,无法交代。说不好听一点,中国人要面子。另外,繁、简体“.中国”,假设我只拿到一个,人家会说李晓东你在负责这个事,最后你只拿到一个,那使用繁体字的群体就不能访问你中文网站,我到时候向谁交代?交代不了。就是想尽快拿到,一定要拿到,而且是要拿到两个。
这个压力就比较大。因此在2009年8月,我当时得知“.中国”有点受阻时,一个月就在外面飘着,在国外呆着,没有回来过。那时候不知道累,也不觉得困。因此听到申请通过时,的确有些感慨的。台湾的朋友说你怎么不把国旗带来,我说我哪想到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