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武汉十一五时期发展:经济连续超越5个城市
湖北日报讯 记者江萌
武汉,“九省通衢”;武汉,“华中之中”
作为湖北的首位城市,武汉自古就是商家必争之地。“把湖北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从区域来讲指全省,从点上来讲就是武汉,武汉必须在构建战略支点中承担起非同一般的责任”,“在全省跨越式发展中带头,有更大的担当、作出更大的贡献、发挥更大的作用。”省委书记李鸿忠这一席话,既是对“龙头武汉”、“支点武汉”角色、职责的定位,也是对武汉积极作为、做“跨越式发展的武汉”的殷切希望,更体现了省委省政府把武汉的发展置于重中之重。
五年巨变:
牢记嘱托的跨越发展
江汉朝宗,其流汤汤。
两江相拥、湖山环绕的武汉,五年来云蒸霞蔚、浩然涌动。
3000亿元、4000亿元、5000亿元,武汉GDP连续迈上新台阶,2010年达到5515.8亿元。
在全国格局的经济赛车道上,连续超越沈阳、大连、成都、南京、宁波等5个城市,武汉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升至第5位!
升位的背后,是这样的发展路径:这是武汉极其不平凡的五年。
在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武汉制造”工业昂扬进取,汽车千亿产业横空出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钢铁等一大批“准千亿产业”千帆竞渡。
在中国经济地理格局中,“武汉站”的交通枢纽地位日渐凸显。世界第一高铁(武广高铁)飞驰神州;亚洲第一的武汉北编组站横卧城北;天河机场吞吐量超过千万人次,升至全国四大门户机场。
在中国全方位开放的进程中,“大武汉”海纳百川。武汉新港驶向亿吨大港,通江达海;国际资本、东部资本抢滩登陆,世界500强累计增至81家;18家金融机构后台服务中心选址江城;在中部,外资银行武汉最多。
在中国改革深化的进行曲中,武汉改革活力四溢。“两型社会”试验、自主创新示范……武汉,肩负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
产业大发展、城市大建设、改革大推进,这便是武汉的“十一五”。牢记总书记嘱托、担当湖北龙头重责,武汉正在实现跨越发展的“闪亮一跃”。
三大战略:
武汉跻身新一轮改革发展最前沿
历史,总是会留下一个又一个值得铭记的时刻。
2007年12月7日,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宣布: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9年12月,国务院批复: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成为中关村之后,中国第二个自主创新示范区。
此前,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批准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
三大战略,把武汉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把武汉推到新世纪中国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最前沿。
喜悦,是因为湖北、武汉曾经有过耀眼的历史,有着强烈的复兴憧憬和热切的期待。
作为中国“内陆国际商埠”,武汉与上海曾联袂演绎中国近代工商业的辉煌。今日,上海已成中国商都乃至世界新兴经济重镇,而武汉,近代中国工业的摇篮、新中国的工业基地,却一度褪色。1982年武汉的经济总量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位第1,接下来,由于沿海地区的率先开放,部分副省级城市的位置前移,武汉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久屈图伸。湖北、武汉迎来新的历史机遇,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需要肩负更大的担当。
敢闯敢试:提升发展能力
武汉所承载的改革试验,没有任何现成答案参考,也没有任何成熟的发展模式可以复制。
好在,改革开放的实践已经告诉湖北和武汉: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思想、体制、机制等这些软资源;是头脑这个“小球”决定世界这个“大球”,开窍才能开放、才能发展。
好在,湖北、武汉已痛下决心:不做“谈将”做“干将”,向解放思想要发展资源、要空间,向改革创新要突破、要路径,向积极作为要实效、要业绩。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就是要做科学发展的示范区、解放思想的试验区、积极作为的创业区、民生改善的先行区。
武汉必须解答这样的时代课题:在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实现环境友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资源节约;在保证社会和谐的前提下,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一句话,必须在实现经济总量放大、追赶工业化先进地区的同时,实现科学发展,探索又好又快的发展新路。
这是湖北、武汉面临的坎。但也是湖北、武汉跨越发展的台阶。
产业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内容。武汉转型首先是产业升级、转型。
武汉连连出招:
发挥科教优势,把着力点放在发展世界新兴战略性产业和科技含量高的产业上。长飞光纤、烽火科技、华工科技抢占世界科技前沿;东风汽车、东风本田、东风日产、东风乘用车扎堆沌口;富士康、蒂森克虏伯等一大批世界500强齐聚光谷;交行、招行、建行等全国性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纷至沓来。及至2010年,千亿产业与多个“准千亿产业”呈齐飞之势。武汉经济大厦由“一钢独大”变为多点支撑,产业辐射力和带动力显著提升。
以循环经济为突破口,武汉在“两型”发展的问卷上,抒写“循环经济、碧水蓝天”的答案。重化工集中的青山区,牵手鄂州等地,构建“青鄂阳”大循环产业经济示范区。整个“十一五”时期,武汉GDP年均增长14.8%,但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近20%,远超全国水平。作为江湖水中之城的武汉,其桨声灯影、摇橹而歌、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水乡美景正向人们呈现。
自主创新给力,产业加快转型。去年8月,14个创新政策整体出炉。股权激励、科技金融改革、人才奖励等等。风脉能源、辉瑞制药、华大基因、华为、中兴通讯等高新技术企业翘楚纷至沓来。全球第一台71英寸LCOS激光显示器在武汉诞生。
全力打造中部金融中心,加速向中部服务业中心推进。万达、华侨城、瑞典宜家商贸等大项目密集投资;武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武汉北编组站相继投用、武汉新港加紧功能提升。做中国内陆的国际性商埠,武汉正在启航。
大力推进城市建设。城市是现代经济运作的轴心。武汉城市建设进入爆发期。5年来,武汉城建投资逐年大幅递增,2010年超过600亿元。“十一五”时期,整个城市交通建设投资达1400亿元,相当于“十五”投资的7.2倍。以武汉为中心,4小时高铁交通圈,2小时高速公路和1小时城际铁路交通圈即将成型。“九省通衢”之都,正豪迈走向“九州通衢”。武汉的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展望“十二五”,武汉吹响集结号: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国务院锁定了武汉的区域“龙头”地位,寄托了国家对武汉在全国转型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期待和希望。
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说:未来五年,武汉宏图已经绘就: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现代服务业和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全国综合性交通枢纽基地,加快建设全国“两型社会”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巩固提升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地位和作用,为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作出更大的贡献。
武汉一定会圆满交上跨越发展新答卷!
(编辑:SN024)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