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住 发表于 2011 年 3 月 24 日 22:50:16

广东与多所香港名校合作办学 有望引进欧美名校



data/attachment/forum/darqi/2011-03-25/jgwy_13009902026142.jpg
  合作办学从始至终都需要合作双方的诚意。图为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的毕业生展示学位证书。新华社发
  粤港合作办学
  原汁原味引进境外国外名校现代办学制度 试图借助外力冲击内地大学的弊端和保守
  ◆为何广东对港校情有独钟?业内人士认为,香港的大学运作符合国际惯例,按现代大学制度来办学,且排名位居亚洲前列。毗邻港澳,优势独一无二,广东高等教育手里拿着一把好牌,没有理由不打好。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2003年9月1日起实施,目前已显示出不少不适应的地方。教育部近期成立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审批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拿出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勇气,来灵活应对实际情况。广东迅速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并且还积极争取更大的审批权限。
  深圳市政府与香港中文大学本月中旬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多所香港名校正与广东“蜜谈”,一些欧美名校也上了引进名单……
  如果说此前广东引进境外、国外名校一直是“悄然低调”,那么,从今年开始,一系列信息已强烈显示:从与香港名校合作开始,广东悄然引进顶尖名校描绘新的“大学版图”,开放办学凸显诚意和决心。
  原汁原味引进
  只要不碰底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院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办学体制来办学,要是改变了,我们还不高兴
  “改变?我们不希望他们在办学制度、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上有任何改变,必须带着现代大学制度、带着成熟的模式进来!”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魏中林强调,引进境外、国外大学要的就是“原汁原味”。
  在魏中林的描述中,香港中文大学与深圳大学合办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院将是一所与内地现有高校体制有所不同的大学——— 一切与现代大学制度接轨。
  例如,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魏中林表示,虽然与内地大学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同,但这一制度将得到充分尊重,原装落地,“我们将以合作的方式参与学校的管理,但不是改造他们原有的体制,而是帮助其更好地适应本土环境。”
  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院,课程设置的规则将参考香港本部的做法,学校拥有高度办学自主权,有关部门将允许其按照生均成本收费。不存在行政级别的樊篱,不存在什么厅级、处级,“行政化”问题在这里“不攻自破”。
  为了确保“原汁原味”,广东的有关部门在谈判中显示出足够的诚意和决心。
  人们担心,引进香港名校后“两课”(现阶段在普通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怎么开?魏中林的观点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院也会开“两课”,但并不一定完全按照现有内地大学的模式,比如可以开设国情课等,是对“两课”的创新。
  “在内地办学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不反党反社会主义,不分裂国家……”魏中林说,只要不碰底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院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办学体制来办学“要是改变了,我们还不高兴。”
  但是,原汁原味引进境外、国外顶尖名校,大手笔投入合作办学,会对内地现有大学带来什么样的冲击?魏中林希望,外来大学能够给广东的高等教育“树立一个不同的第三方”:用外力冲击内地大学保守的制度,期待“鲶鱼效应”。
  近年来,广东在校大学生数量从2000年的48万,增加到现在的142万,数量已经不是问题,关键是提升办学质量。因此,合办大学“主要目的不是增加几个大学生,而是提高自身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魏中林认为。
  “比如相同的课程,人家是怎么做的?”魏中林说,合办大学将带来不同的风格,与现有大学互相借鉴、刺激竞争、取长补短,探索解决长期以来中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某些弊端,比如创新不足、动手能力差等。
  港校选择北上
  除了香港中文大学,现在至少还有两所香港名校正在与广东商谈合作事宜,多所欧美名校也有意落地广东
  与内地合作办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不孤单。记者了解到,现在至少有两所香港名校正在与广东商谈合作事宜,准备加入北上行列。多所欧美名校也有意落地广东。
  据闻,香港理工大学与广东工业大学合办校区落地东莞的计划已有较大的进展。目前,三方已进行过深入沟通,希望很大,“还有一些具体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商谈,比如怎么办、办什么内容。”广东工业大学校长陈新透露。
  位于广州南沙区、创建于2006年的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也萌生了新的发展动向。目前,霍英东研究院主要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近日,香港科大校长陈繁昌拜访广东省教育厅,双方考虑在霍英东研究院的基础上,香港科技大学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建设具有独立资格的综合性大学,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
  “我们与华工已进入实质性的商谈阶段,对香港科大来说,来内地办校区,起点一定要高,而华工也是广东非常好的一所大学,现在双方讨论更多的是怎么把双方的利益诉求融入到合作方案之中。”香港科大校长助理倪明选告诉南方日报记者。
  为何广东对港校情有独钟?业内人士认为,香港的大学运作符合国际惯例,按现代大学制度来办学,且排名位居亚洲前列。毗邻港澳,优势独一无二,广东高等教育手里拿着一把好牌,没有理由不打好。
  与此同时,广东还把眼光投向欧美地区。现在有意落地广东合作办学的国外名校不少,魏中林透露,中大正与卡内基—梅隆大学商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正与英国兰开斯特大学接触,华南师范大学正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协商……实际上,就连来广东访问的印度、以色列、加拿大等国的大学和政府官员也对这一话题充满了兴趣。
  欧美名校何时落地广东?魏中林乐观地表示:“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突破。”
  ■小贴士港校争落地广东 欧美名校也在谈
  深圳市政府与香港中文大学本月正式签署合作协议,香港中文大学与深圳大学合办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院,这将是一所与内地现有高校体制有所不同的大学——— 一切与现代大学制度接轨。
  香港理工大学与广东工业大学合办校区落地东莞的计划已有了大的进展。目前,三方已进行过深入沟通,希望很大。
  香港科技大学考虑在霍英东研究院的基础上,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计划在广州南沙建设具有独立资格的综合性大学,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
  有意落地广东合作办学的国外名校也不少,如中山大学正与卡内基-梅隆大学商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正与英国兰开斯特大学接触,华南师范大学正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协商。
  ■他山之石引进欧美名校 长三角先行一步
  今年,作为中美合办的第一所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再次引起了人们对“洋大学”入华的关注;美国最负盛名的私立大学之一芝加哥大学也在北京开设分校;而本月12日,香港中文大学与深圳市政府正式签署协议,合作建设“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院”,拟从2013年开始招生。
  细心的人们发现,从长三角到珠三角,目前诞生的几所合作大学全部分布在中国最富庶的区域。魏中林认为,走国际化办学之路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文化和氛围,老百姓要对“洋大学”有所认同;二是经济支撑能力,征地、建楼基本上需由地方政府负责,学校免费使用,这要求地方财力雄厚。
  尽管如此,中国的地方政府对于引进一流大学还是兴趣浓厚。
  长三角已经先行一步。经过数年经营,宁波诺丁汉大学和西交利物浦大学开始叫响,但其野心远还不止于此,有关人士透露,目前诺丁汉大学正在商谈落户上海,定位在工科;上海还将引进哈佛大学,成立哈佛大学上海中心;复旦大学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建立了合作培养计划……
  珠三角正在跟上,但仍有差距。有业界人士认为,广东历史文化积累相对较弱,或可解释这种差异。但与长三角不同的是,珠三角的特色和优势就在于毗邻港澳。
  作为一项整体战略,CEPA范围内的粤港澳合作受到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交流在此背景下也得到政府更多援手。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魏中林提醒,在教育部批准的广东15个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中,“加强内地高校与港澳知名高校合作办学”就是其中之一。
  内地高校纠结
  “与其被动冠名,不如主动出击”。主动还是被动,这是摆在内地高校面前的一道题
  港校摩拳擦掌,而另一端的内地高校似乎情绪并不是很高涨。“社会上有种说法,说粤港合作办学只是借用我们大学的名字而已。”广东工业大学校长陈新说出了大家的担心。
  陈新说,广工与香港理工合作办学的消息传出后,校内一些老师感觉似乎很难在新学校“插上手”,有人建议广工按兵不动。
  但陈新与学校党委书记苏一凡商量后觉得,与其被动冠名,不如主动出击,促使合作办学时多考虑一些广工的利益。
  一个月后,陈新率队面见港方主持此事的香港理工常务副校长陈正豪。让人想不到的是,陈正豪也正为合作方案感到为难——— 香港理工大学对内地的政治、经济生态不够了解,学校董事会也担心异地建分校是否会分割香港本校的资源。
  灵感在此时迸发。陈新告诉对方,合作就要共赢。实际上,无论是香港理工大学还是广工,都在当地以应用见长。“清点一下,我们两校有哪些教授可以开展合作”,他建议,合作办学能否先从两校的紧密合作开始,而不仅仅只是谈在东莞建新校的事情。
  他一口气提了三方面的合作建议:共享香港理工大学的高水平教授,例如多名IEEEfellow(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院士);针对珠三角工业需求和两校优势,共建一批高水平实验室;共同培养一批高水平研究生。
  计划一旦完成,两校就能共同做出一个“大蛋糕”。陈新的思路是,等到两三年后东莞校区建好,再从“蛋糕”中切一部分到合办的新校作为基本平台,再加上向海内外招聘,师资队伍很快就会形成,这既不存在水土不服问题,也不存在资源被挤占的问题,效果比临时拼凑要好很多,对珠三角的服务和引领能力也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对这个想法,陈正豪表示完全同意。按照这个思路,双方已经顺利达成了合作意向,协议正在草拟中。
  陈新表示,等到双方合作的蛋糕做大了,平台提升了,广工自然“水涨船高”,再以此引来“金凤凰”,拥有自己高水平的教师,培养高水平的学生,实现良性循环。
  主动还是被动,这是摆在内地高校面前的一道题。
  “能否把对香港合作办学的筹备权也交给广东,中央负责最终审批?”广东一直有这样的想法
  “面对开放的合作办学格局,现有的一些法律已不太适应,需要突破。”魏中林坦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从2003年9月1日起实施,它对中外合作办学依法进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快速发展,也显示出不少不适应的地方。正因为如此,教育部近期成立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审批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拿出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勇气,来灵活应对实际情况,这也正是这一段时间以来一批国外、境外顶尖名校能顺利落地的关键原因。
  广东迅速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并且还积极争取更大审批权限“南方教育高地”概念去年提出后,广东就一直在争取更多先行先试的权力,其中就包括与国外、境外合作办学的筹备权。
  2008年,广东获得自行审批设立港人子弟学校的权力,内地学校设置香港班,如今每天上千名香港学生通过口岸来读书,粤港教育越来越紧密。“能否把对香港合作办学的筹备权也交给广东,中央负责最终审批?”广东一直有这样的想法。
  引进时有足够诚意,但落地后会不会也有足够诚意来实现自主办学?对此担心,“先行者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IC)以5年来成功办学的实践作了一个回答”。
  这个港校来内地办学的探路先锋在珠海拥有高度的办学自主权,追求学术自由和国际化。这一切,并没有因为来到内地办学而受到大的影响。
  比如校董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再比如,校董会和学术人员组成的委员会治校等等,这些现代大学制度都得到了相当的尊重。
  “就像求爱,总要送朵玫瑰吧。”魏中林觉得,既然是引进名校,向人家学习,拿出诚意是应该的。
  关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院的取名背后,也有一段故事。对此名字,广东有关方面认为“深圳学院”的名字可能会引起误读,内地百姓会以为是二级学院,建议参考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取名方式,取名“深圳香港中文大学”,但最终,广东方面还是尊重了港方“校名一定要放在前面”的意见。
  南方日报首席记者 梅志清 南方日报记者 张胜波 实习生 昌道励
(编辑:SN028)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广东与多所香港名校合作办学 有望引进欧美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