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美国突袭本·拉登幕后
[导读]“这是美国现代史上耗时最长、代价最大的追捕行动。”3日《华盛顿邮报》形容此前一天美国海豹突击队员在巴基斯坦完成的追捕行动,这次行动的目标正是美国寻找9年的“9·11”元凶——本·拉登。转播到腾讯微博
http://img1.gtimg.com/news/pics/hv1/43/184/771/50181238.jpg
拉登住处内部照片。
转播到腾讯微博
http://img1.gtimg.com/news/pics/hv1/122/184/771/50181317.jpg
5月3日,阿伯塔巴德,民众在拉登遭袭地点附近聚集。寻踪2003年至2010年苦寻信使 中情局整整花七年泄露拉登行踪的人,是他得力的信使。为了找他,中情局人员苦苦努力了7年。去年7月,在巴基斯坦情报人员的协作下,美国中央情报局在巴基斯坦白沙瓦附近的一条大街上,锁定了拉登信使的座驾——一辆白色的铃木轿车。情报人员还在他的汽车上安装了一个不起眼的定位跟踪装置。这名信使是拉登最得力的助手,专门负责在“基地”领袖和“基地”全球“朋友”间传递信息。这是情报人员2003年从关塔纳摩“基地”囚犯那里获得的情报。但情报人员当时获得的只是这名信使一个假名。找寻此人的工作异常艰苦,直到2007年,中情局人员才终于知道这名信使的名字,但此人却踪迹难寻。2010年,中情局总算找到了这名“最关键的人物”,并开始跟踪。当信使的汽车沿着尘土飞扬的公路,驶向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郊外一个小村庄时,美国人相信,拉登藏身于此。“我们得知这是拉登的住宅后也大吃一惊。”情报官员透露。“它的面积是周围房屋的8倍大,围墙有3米多高,没有电话等通讯设备,连垃圾焚烧都自己处理。”“之前我们对情报还没有太多信心,后来得到的情报显示有三分之一的拉登亲属在这里居住。”今年2月,中情局局长帕内塔将美军特种作战司令部指挥官马克拉文请到了中情局大楼,首次讨论了对拉登展开军事突袭的可能性。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两人汇集了国防部和中情局的众多高官,一起讨论并制定了3种可能的选项:美国特种兵+直升机的袭击行动;美军B-2轰炸机对拉登住所进行轰炸;等待更多信息,以便美军和巴基斯坦安全部队联合作战。3月14日,帕内塔将3种选项带到了白宫。总统奥巴马于当天召开了第一次讨论对拉登采取军事行动的国家会议,在此后的一个多月内,类似的会议召开了5次。是美军单独行动还是知会巴基斯坦,与会者产生了分歧。一些安全顾问担心,军事行动会招致巴基斯坦方面的不满。不过多数人倾向于美军单独实施计划。3月22日,奥巴马再次召开会议,国防部长盖茨对利用直升机袭击计划表示担忧,认为这“太冒险”,他建议军方使用B-2轰炸机,以从空中投弹实施袭击。但一名情报人员反对说,“投弹只会造成一个大坑,我们将不可能找到拉登的尸体,如何认定拉登一定被我们炸死了?”奥巴马对盖茨的建议也表示反对。 谋划2011年3月14日至4月30日高官密商 奥巴马拍板搞突袭经过多次讨论后,特种兵+直升飞机的袭击方式成了各位普遍认可的最佳选项。奥巴马特别强调,在原计划只有2架直升飞机的基础上,再增加2架以备不测。此后,军方要求海豹突击队员在东西海岸附近的训练基地加紧训练,但是高层并没有立即对他们透露将执行什么样的任务。在奥巴马最终定下采取行动的前几天,突击队员们才被告知将去抓捕拉登。4月28日各方再次在白宫碰头。中情局局长帕内塔确认:拉登最近一直在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的一栋建筑物内,没有外出。因此奥巴马应该可以做出“定点清除”的决定了。但在谈到一旦发动袭击后,不能将拉登置于死地,令其逃脱如何应对时,会议一度出现了长时间沉默。最后奥巴马表示,“等我回去再好好想想。”16个小时之后,也就是4月29日早上8点20分,奥巴马早早将4名高级顾问叫到了白宫的外交研究室。奥巴马干脆地表示:“可以干了。”这次会议上,奥巴马做出了决断——最早的袭击时间可以定在周六(4月30日),不过与会者提醒他,当地天气条件不太好,可能会有云雾,气象资料显示5月1日更合适。随后,下了最后决心的奥巴马开始履行官方安排的行程——登上了等候在南草坪的“海军一号”专机,飞往受龙卷风肆虐的阿拉巴马州视察。“总统不能表现出一点有关拉登情报的蛛丝马迹。”白宫一名高官称。4月30日,奥巴马按时出席了白宫记者晚宴的彩排,之后,他给特种作战司令部指挥官马克拉文中将打电话,向其下达了军事行动的命令,并祝愿行动成功。5月1日,白宫取消了当天白宫西部区域的游客游览计划,包括军方、情报人员等在内的高官接到通知,要在白宫的局势研究室集合,并且要求他们当天都不能离开。这天,奥巴马先是放松心情,打了一会高尔夫球,之后才和他的安全团队来到白宫局势研究室,观看海豹突击队突袭拉登住宅的现场视频。同时出现在局势研究室的还有副总统拜登、国务卿希拉里、国防部长盖茨、白宫反恐负责人布伦南等。当天下午2点05分,中情局长帕内塔通过视频,对在白宫局势研究室内的各位同事,最后一次讲述了行动计划,耗时1小时。之后,帕内塔报告,“他们(美军)已经越境进入了巴基斯坦。”转播到腾讯微博
http://img1.gtimg.com/news/pics/hv1/88/184/771/50181283.jpg
5月3日,一名男孩在拉登住处附近展示捡拾到的金属片。行动2011年5月2日凌晨闪击豪宅 拉登持枪反抗被毙帕内塔作出上述表示的时间,正是巴基斯坦当地时间2日午夜零点左右。这是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突袭行动悄悄开始。79名海豹突击队员,戴着夜视镜和必要的武器,分别搭乘4架直升飞机,从阿富汗贾拉拉巴德的军事基地进入到了巴基斯坦境内。特种队员的目标就是不能让巴方人员察觉,避免引起暴力冲突,导致军事行动失败。1时10分左右,直升机在拉登住宅附近降落,他们陆陆续续滑下来,开始了突袭行动。但是,一架黑鹰直升机刚抵达拉登住宅不久就发生了一次事故。由于出现机械故障,该机坠落到拉登的院墙内,尾部还擦过了3米多高的院墙,引发了很大的动静。不过直升机内的突击队队员没有受伤,他们以最快的速度爬出机舱,并在院子的各个地区站位部署。这堪称美国此次军事行动最令人揪心的时刻。“我们从没想到会出这件事,不仅是我,观看视频的所有人肯定都紧张一阵。”白宫反恐负责人布伦南回忆说。他说,高层们很担心这次突袭会演变成“黑鹰坠落”。好在坠机事故事发后不久,第三架直升机飞来支援。特种队员从飞机的绳索上落到地面后,翻墙进入院子,加入突袭行动。数十名海豹突击队员按照事先演练好的程序,冲入了拉登的院子。一名美军情报人员回忆,袭击令保卫拉登的安全人员们措手不及,但他们手持疑似俄制的大火力武器,很快组织抵抗。其中一名男性躲到一名女性身后,利用她当人盾,从她后面对着海豹突击队员开火。最终两人都被击毙。在交火中,还有4名男性被打死,2名女性受伤。美国人后来确定,被杀死的人当中有一人是拉登的儿子哈姆扎,其他两人是拉登的信使和他的弟弟。海豹突击队员从门、窗甚至在墙上打出一个大洞进入这栋三层楼的住宅,为了尽量避免无辜人员伤亡,他们没有展开大规模的扫射。在清理完底层之后,突击队员随即跑上了3楼,在这里发现了拉登。他身穿穆斯林传统的宽松衣服和睡裤。见到美国士兵的时候,手里拿着枪的拉登试图抵抗,不过特种队员一枪击中了他的左眼上部。拉登当场身亡。还有美国媒体称,拉登也被击中了腹部。美国媒体公布的拉登住宅内的录像显示,交火之后,海豹突击队队员们在屋子里开始搜索,屋内到处都是血迹,家具也倒在了地上。 尾声5月2日凌晨1点50分左右全程监控 总统安全团队很紧张美国人的到来显然让拉登所在的阿伯塔巴德附近居民感到吃惊。附近的居民们都从睡梦中惊醒,有人事后称,他们还以为巴基斯坦的军事设施遭到了恐怖分子的袭击。有居民称,听到直升机在当地低空盘旋的声音,随后是一声巨大的爆炸声跟着响起,再之后就是一阵阵密集的枪声。交火进行了几十分钟后,巴基斯坦军队也发现了“越境者”,并循声尾随而来,但是巴军根本不清楚当地发生了什么。当巴军赶来时,行动已经结束,美军实现了预定计划。据悉,巴方也一度出动飞机追赶,但美军飞机在低空空域快速飞出了巴方国境。住在附近小镇的居民随后也回忆道,从来没有想过,那栋豪华住宅里住的是拉登,也从来没见到他出来过。美国官员随后透露,他们拘捕了建筑内的23名女性和9名儿童,但是该官员没有透露他们的身份,不过应有拉登的妻子和孩子。该官员说,击毙拉登之后,这些人被转交给了巴基斯坦政府。在当地时间2日凌晨1点50分左右,持续了40分钟的交火以美军的完胜而告终。海豹突击队先是用炸药将坠毁的直升机引爆毁掉,之后带着拉登的尸体和大量资料飞离了当地。整个过程,几乎都被美国特种部队携带的视频记录装置实时传回了白宫的形势研究室。奥巴马和幕僚正在这里注视着地球另一边的“重大战役”。关注现场视频的奥巴马神情严肃,略带紧张。他坐在圆桌靠后位置,桌上摆满了笔记本电脑和一些文件。国务卿希拉里的神情更加凝重,观看视频的时候,不时用拳头托住腮帮,或者用手掩嘴。一名官员透露:“奥巴马总统的脸就如同石头一般。观看现场视频的大部分时间都没有人说话,屋子里很沉默,只能听到视频里传出的枪声。一分钟的感觉就如同过了一天一样。”白宫反恐顾问布伦南说:“每个人都屏住呼吸。”中情局长帕内塔不时出现在视频里,对行动进行解释。“他们已经接近了目标。”之后是几分钟的沉默。“他们已经看到了‘加罗尼莫’。”之后又是几分钟的沉默。在行动中拉登的代号是“加罗尼莫”。帕内塔突然提高了声调。“‘加罗尼莫’已经被除掉!”白宫形势研究室内还是静寂无声。最后,奥巴马说话了:“我们搞定了他。”这时已经是美国当地时间下午3点50分。转播到腾讯微博
2001年12月,托拉博拉山区,阿富汗反塔利班士兵在祈祷。
十八年逃亡 十八年追杀
9·11之后,本·拉登“潜伏”的十年,是美国情报部门和全世界苦心搜寻的十年。十年里,一次次失之交臂,一次次从头再来。十年里,本·拉登“死”了无数次。但那些扑朔迷离的传闻一次次被证伪。
9·11之后,本·拉登“潜伏”的十年,是美国情报部门和全世界苦心搜寻的十年。十年里,一次次失之交臂,一次次从头再来。十年里,本·拉登“死”了无数次。但那些扑朔迷离的传闻一次次被证伪。那个瘦高个、满脸络腮胡的恐怖头目依然不断出现在视频、音频中,对美国发出种种威胁。现在,这场“一个国家与一个个体”的对抗终于以本·拉登被击毙而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美国乃至世界,为这场长达10年的追捕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9·11前“致命的犹豫”
美国1993年就开始追捕本·拉登,此后又因为犹豫不决,或担心情报不准放弃打击
第一次失之交臂
美国政府追捕本·拉登的行动最早可以追溯到1993年。
当时的本·拉登,已经大张旗鼓地选练“圣战人员”,密谋一系列恐怖袭击。当时,一名巴基斯坦人在美国中情局总部的入口处,悍然枪杀了两名雇员后潜逃出境,这名叫卡西的恐怖分子最终在阿富汗被秘密逮捕。
中情局顺藤摸瓜,花了近三年的时间,终于查出其幕后黑手就是本·拉登。
在意识到拉登的潜在威胁后,美国情报部门专门在1996年初就成立了追捕拉登的专案组,代号“亚力克情报站”,内部俗称“曼森家族”。那么,这个专案组追捕本·拉登成绩如何?答案是——失之交臂。
1998年逃脱导弹攻击
2005年,为纪念9·11事件4周年,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推出了系列电视片《闪动的红色》。系列片首次披露,美国在9·11事件发生之前,至少有3次机会击毙本·拉登,但都坐失了良机。
与此同时,美国反对恐怖袭击全国委员会也透露,从1998年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使馆被炸到9·11之前的3年内,本·拉登至少有三次出现在美国眼皮底下的机会。
前美国国防部长科恩在对这个委员会作证时说,“每一次,子弹已经上膛,人员已经待命,但最后又退缩了,原因是有人回答说:我们不能肯定——我们不能完全肯定。”
第一次机会出现在1998年8月20日,即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使馆被炸后几天,美国得到情报说,本·拉登正在阿富汗的一个“基地”组织训练营地同其他领导人开会,时任总统克林顿拍板,向这个营地发射了巡航导弹,但这次袭击未能打死本·拉登。
第二次袭击本·拉登的机会出现在1999年2月初。美国再次得到情报称,本·拉登到了阿富汗赫尔曼得省的狩猎营地访问,并且很明显,他在那里呆了一周以上。追踪小组立即就发现了本·拉丹的踪迹,2月9日,他们锁定了本·拉登的帐篷,并计划于11日发动导弹袭击。
但白宫却命令中情局不要发动导弹袭击,一是白宫希望掌握更多本·拉登的动向,二来当时某个与美国关系友好的阿拉伯国家的几位王子也出现在打猎队伍中。因为在这些营地附近,停放着一架阿联酋的政府飞机。
第三次机会是在1999年5月。当时有情报说,本·拉登到了坎大哈的某个地方,要呆5天。但中央情报局被告知说,由于对情报来源精确性的怀疑和对伴随袭击可能带来的破坏,因此不能下令进行这样的袭击。
多次的“犹豫”、“不确定”、“错过”,为本·拉登壮大“基地”组织提供了时间、空间,“致命的犹豫”酿就的苦果世人皆知。2001年9月11日,举世震惊的9·11恐怖袭击爆发,纽约6座建筑被完全摧毁,超过3千人丧生。
从望远镜里看着他逃走
2001年,美国“三角洲行动”在阿富汗山区展开,却因为一次“口角”,让本·拉登逃了。
9·11第二天,美国沉浸在国殇的悲恸氛围中,布什发表电视讲话,谴责9·11恐怖袭击事件,并宣布美国将不惜一切代价,团结各国向恐怖主义宣战。
美国发全球通缉令
10月7日,阿富汗战争正式开始。这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对阿富汗盖达组织和塔利班的一场战争,同时也标志着反恐战争的开始。
同一天,本·拉登通过半岛电视台公开叫板,“我向真主起誓,美国人将永无宁日。”
2001年11月14日,美国政府发出全球通缉令,悬赏2500万美元捉拿本·拉登。通缉令上,对这个全球头号恐怖分子做出了如下描述:乌萨玛·本·拉登,出生于1957年,沙特阿拉伯人,身高介于1.93至1.98米。体重约73公斤,身材瘦削,发色、眼睛均为棕色,肤色为橄榄色。他是左撇子。”
美国政府声称,本·拉登与美国境内多起恐怖爆炸案有关,他携带武器,是一个极端危险的人物。在派出大军压境阿富汗的同时,美国政府也不吝派出特种部队,展开针对本·拉登的专门行动。
截获信号确定位置
针对本·拉登的“三角洲行动”也在这个月开始。
据可靠情报,中央情报局认定本·拉登及其部属的藏身地点就在阿富汗的托拉博拉山区,美国国防部派出一支名为“三角洲”的特种部队,共50人,抵达这一山区。这支特种部队的指挥官化名为道尔顿·弗里,他率领手下,装上大胡子、换上AK-47,化装成当地人的样子潜入这一山区。
详细侦察后,弗里制定了两个作战计划,却都遭到军方高层否决,最终只能选择与本·拉登的军队正面对抗。
第四天,三角洲特种部队取得突破,他们用无线电检验测定设备中途截获了本·拉登与下属联系的通信信号,监听职员通过卫星定位系统锁定了本·拉登的具体位置——这个位置就在一道山梁的后面,距离美军特种部队只有2000米。美国人欣喜若狂。
转播到腾讯微博
拉登被击毙前的藏身之所。
轰炸山洞无济于事
就在进攻马上要发起的时候,弗里手下的特种部队却和与他们共同行动的北方联盟士兵发生了矛盾,错过了进攻的最好时机。当美军特种部队终于发起进攻时,本·拉登却刚刚转移。弗里用高倍望远镜看到远处的山谷里,一伙武装分子正朝一个山洞走去,其中那个穿迷彩服的高个子,就是本·拉登。
时间紧迫,弗里立即呼叫在空中待命的美军战机,对那个山洞实施攻击。附近空域的所有美军战机都赶过去,对山洞及附近地区实施轮番轰炸,几个小时后,直到山梁上再也没有塔利班或者“基地”组织成员的影子。
弗里率领部下满怀希望地对这个山谷进行了搜索,希望找到本·拉登灭亡的证据。他们扒开了长满罂粟花的碎石地面,发现了不少塔利班或者“基地”组织成员的尸体,然而通过对尸体的DNA检验测定,他们发现里面没有他们最想要的本·拉登。
美军已接近他 突然撤离
美军军队已经相当接近本·拉登,本·拉登的部下已准备发出约定的末日警报,枪击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后,再集体自杀,不能让美军活捉。
首次承认策划“9·11”
2004年10月,正当美国人忙着大选时,本·拉登再次现身。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公布了拉登一段最新的录像,在录像中,拉登首次承认是他策划了“9·11”恐怖袭击案,并威胁要对美国发布新的袭击。
2004年10月,美国总统布什下达命令,驻阿富汗中情局战地情报站与陆海空三军特种部队联合成立一个专事追捕本·拉登的特种单位———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布什签署了一份总统行政令,授予这个司令部尚方宝剑,使它集情报搜集、直接斩杀、协调作战等大权于一身。这是美国在作战史上组建的最高规格的部队,而其目的,仅仅是为了追杀一个人———本·拉登。
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的最高指挥官是斯坦利·麦柯克里斯托尔中校,他毕业于西点军校。2001年阿富汗战争爆发前,他以特工身份秘密潜入阿富汗,对当地情况了如指掌。他对追捕本·拉登充满信心,在6年追捕中,他有好几次与本·拉登近在咫尺。
疑被困准备集体自杀
据2007年9月2日出版的美国《新闻周刊》报道,2004年、2005年之交的冬季,在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境巡逻的美军军队,已经相当接近本·拉登,本·拉登的部下已准备发出约定的末日警报,枪击组织头目本·拉登后,再集体自杀,不能让美军活捉。但最终保镖们没有扣动扳机,因为警报突然又解除了,美国特种兵向另一个方向跑去。
这个说法得到了麦柯克里斯托尔的印证,他回忆说,当时他们搜索了这个地区所有的密林和山洞,发现很多蛛丝马迹,能感到“猎物”就在附近,可就是找不到目标。其实,这只是麦柯克里斯托尔与本·拉登很多次亲密接触中的一次。他越来越感觉到,对于他甚至对于美国,猎杀本·拉登越来越像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死亡疑云
本·拉登十年N次被“死亡”
这些年,关于本·拉登的死讯就像“狼来了”的故事,几乎每次传出死讯,不久就会出现本·拉登本人的视频辟谣。
2001年病死
最早一次传出死讯是2001年12月,埃及媒体报道称,本·拉登因病死于坎大哈附近的一个村庄。
2002年初,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称本·拉登可能已死于肾病,因为本·拉登曾将一台透析机带进了阿富汗境内。4月15日,他又在卡塔尔半岛电视台亮相。
2003年12月,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向媒体暗示,美国可能已抓获本·拉登,小布什要在关键时刻宣布消息,帮自己赢得连任。2004年10月,离美国总统大选只有3天时,一直销声匿迹的本·拉登突然现身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在录像中首次承认是自己发动了“9·11”事件,并威胁要对美国发动新的袭击。
2005年地震震死
2005年4月,一家阿拉伯网站报道说本·拉登已死,不久又急忙辟谣。
2005年10月,南亚地区发生强烈地震,有消息说本·拉登死于10月8日的巴基斯坦强震。
2006年肾病致死
2006年年初,澳大利亚反恐专家称,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已患上肾病,很可能在2005年4月就已死亡。
2006年9月份,法国情报机构一份报告说,沙特阿拉伯方面确信,“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已于上个月因为伤寒在巴基斯坦死亡。
2010年早已病死
2010年,阿富汗媒体报道说,“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多年被病魔困扰,早已不在人世。
7月1日,阿富汗“阿瓦新闻社”消息称,“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一直患有严重肾病,2004年开始就靠一个肾生活。据消息人士披露,2007年12月底,本·拉登因肾衰竭而死亡,并指出,美国方面知道本·拉登已死亡。
2011年被击毙
2011年5月2日,美国宣布,本·拉登在美国军方针对巴基斯坦伊斯兰堡附近一次突袭行动中死亡,并称已对本·拉登的尸体进行过DNA检测并确认身份。
■追杀成本
美军追杀本·拉登代价惨重
没有人统计过,在近20年与本·拉登和恐怖主义的战斗中,美国政府究竟花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
赏金超7000万美元
美国前总统布什承认,这是一场力量极为不对称的战争,一个国家对一个人。虽然本·拉登年疲于奔命,但美国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从2001年起,美国政府单单给线人发放的赏金就超过了7000万美元。
在美国对本·拉登的行动中,动用一系列高科技武器。美军数次动用捕食者无人机,对本·拉登所在的阿富汗山区进行攻击。
美军士兵死伤惨重
美国政府的一个统计显示,在阿富汗战争中,从2001年到2010年,美国的军事拨款超过4280亿美元,对阿富汗的殖民占领到2010年6月1日已造成7228名美军士兵死伤。随着美国的军事形势受到破坏,白宫增加了驻阿富汗士兵的数量,这同时也增加了美军士兵的死伤人数。奥巴马政府最近18个月在阿富汗死伤的士兵人数远远超出过去8年。
“本·拉登的死就是对所有死亡的美军士兵最大的安慰。”5月2日,驻阿美军在帐篷里看到本·拉登死讯时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