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n52p 发表于 2011 年 6 月 30 日 22:32:45

“我爱我唱”幕后:仿佛自己成了合唱方阵一员



data/attachment/forum/darqi/2011-07-01/jgwy_13094568717709.jpg
  “咔!咔!”两声,大家不错的吃相被记录了下来,可就是没有了刘航。原来,他在一旁端着相机偷拍呢。刘航摄
data/attachment/forum/darqi/2011-07-01/jgwy_13094568718508.jpg
“我爱我唱”幕后故事
  6月24日晚,由北京市委宣传部等单位主办,北京晚报等单位承办的北京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型群众歌咏活动“我爱我唱”演出获得圆满成功。在活动筹备及演出前后,一篇篇精彩的报道也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连续18天,由于时间紧、要求高,报道的字里行间渗透着北京晚报记者、编辑的艰辛。今天,我们把其中几位记者在报道中的故事和感受记录下来,与读者分享。
  “我爱我唱”
  让人客观了解中国社会
  6月14日,我参与了有29家国外媒体一起组成的“景山公园群众自发唱红歌”采访团。在此之前,我与不少年轻人一样,认为“红歌”与年轻人、与新时代已没太大关系。据我观察,基本上外媒对这些唱歌的中老年人提问的第一句都是“这个活动是不是政府组织的?”然后就是“你们为什么会自发唱这些歌?”大爷大妈们的回答都很质朴简单。比如把唱歌当成很好的健身方式,比如跟大家一起唱歌觉得高兴,比如这些歌自己从小就会。而周杰伦他们的歌太快又听不清不好学,比如觉得新的流行歌太“软”、革命歌曲才够劲儿……合唱活动结束后,我问了几位国外媒体记者,他们都说经过采访改变了他们最初的看法,而且对中国社会有了更多、更客观的了解。
  作为一个负责流行音乐近十年的记者,在采访了参与“我爱我唱”的刘斌、常思思、王艺清、刘秉义、杨洪基等歌手并对他们将演唱的曲目重新做了了解后,我发现其实这些歌真的是足够好、值得被推荐。“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但愿到那时我们再相会,举杯赞英雄,光荣属于谁?为祖国,为四化,流过多少汗?回首往事心中可有愧?”——这些歌并没有年轻人反感的那些填鸭式灌输,而是从自我个体出发,而且比局限在情爱角度更能让听者有高视野,如果从社会效益来看,这些歌要比现在歌曲排行榜上的冠军歌曲更能向社会散播正能量。
  刘颖
  “我爱我唱”
  看到艺术家真实一面
  在“我爱我唱”演出当天下午排练的时候,郭兰英老师一句“你们很辛苦”,让我的眼泪差点没掉下来。我知道郭老师的“辛苦”绝不是对我一个人说的,她是看到了每一位“我爱我唱”的活动参与者的行动有感而发的。
  我的任务是和同事一起采访参加“我爱我唱”演出的艺术家,他们多是艺术圈的明星大腕。为了不给他们添麻烦,我没有把艺术家单独约出来采访,而是走到他们的生活中,也看到了他们更加真实自然的一面。谭晶在歌剧《白毛女》的排练现场,穿着厚厚的棉袄棉裤拍定妆照,一段“扎红头绳”唱完,现场导演很欣慰,向所有人竖起大拇指;搭“西部歌王”高保利的车跟他赶排练,说到他当了40多年村支书的父亲,儿子有名气有钱了,每次开口不是为自己要什么,而是托他帮忙为村子里做点事情;跟随雷佳去厦门演出,看到她与台湾艺人合作的演唱会成本不高,但形式新颖,有文化内涵,获得盛赞;到李丹阳家采访,因为聊的时间长,没来得及吃晚饭,她特别自责,硬塞给我一个苹果,之后几次见面都提起欠我一顿饭……
  采访的内容是“红歌”,但主旋律绝不代表唱高调、喊口号,在采访中每一位艺术家都以艺术上的执着追求、待人处事上的善良真诚在亲身诠释“主旋律”的真正含义。
  罗颖
  “我爱我唱”
  市民真情投入
  在“我爱我唱”连续十几天的密集式预热报道中,我接受了朝阳、石景山和门头沟3个区的采访任务。说实话,这3篇稿件的采访过程既紧张又幸运,紧张的是稿件要的都比较急,幸运的是每个区县甚至每位参与合唱的普通演员都非常配合,他们既是群众演员,也是北京晚报的读者,“我爱我唱”把我和他们的距离拉得很近。
  从东到西,3个地区各具特色的排练风格让人印象深刻,人数最多的朝阳方阵、由社区“知名”合唱团组成的石景山方阵以及来自革命老区的门头沟方阵,他们对于这次万人“我爱我唱”活动的全身心投入,不仅让我这个原本就热爱合唱、喜欢唱歌的人充满感动,更在报道中感受着一种深深的集体荣誉感,仿佛自己也成了合唱方阵中的一员。
  在这次“我爱我唱”的方阵中,朝阳区601人的演出队伍最为庞大,而且这些演员全部是朝阳区20多个委办局的在职机关干部。6月10日中午,我匆匆赶到朝阳区人大常委会礼堂。由于礼堂条件有限,朝阳601人方阵被分成4个小方阵分别排练,采访只能在演员休息时插空进行,虽然组织者专门给媒体准备了座椅,但采访时看到演员激情洋溢地站队唱歌时,我常常会忘记了自己的记者身份,和着音乐和他们一起唱,“你都快成我们的编外演员了,要不直接加入我们方阵得了。”   
  左颖
  “我爱我唱”
  战士使足力气
  6月8日,我突然接到“参与报道‘我爱我唱’大型群众歌咏活动”的通知。12000人参加的群众歌咏活动,我的目光在那个数字上停留了近5分钟,能参与这样的报道,作为一名实习生,我激动。
  6月11日,我联系通州区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准备走进我在“我爱我唱”系列报道中的第四站,得知方阵中有100名来自通州某驻区部队的陆军航空兵后,这些在我看来神圣而又陌生的战士们理所当然地成了我的采访对象。6月13日我来到部队采访。本以为排练场地是个大礼堂,谁知训练操场就是战士们排练合唱的地方,虽然场地很大,但大家合唱的声音却仍然特别洪亮,部队负责接待我的赵红说:“无论什么时候排练,每个战士都会使足力气来唱歌,这是战士们唱歌的最大特点,也是战士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养成的习惯。”
  兰洁
  “我爱我唱”
  赶7小时路只为采访10分钟
  参加了很多次大型活动采访报道,但“我爱我唱”是让我最“揪心”的一次,因为这次活动,北京晚报是承办单位。
  这次报道任务太急了。6月8日中午12时,我采访完刚回到报社就接到电话通知:9层会议室开个短会。“从明天开始,每天宣传一个区县‘我爱我唱’的准备情况。”
  16个区县每天一篇报道,到24日正式演出正好16天。不说从接到任务到完成采访只用了3个多小时就写出的第一篇报道《“我爱我唱”在西城》有多么紧张,就说老艺术家郭兰英的敬业精神吧。
  6月9日,我得知在“我爱我唱”中领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老艺术家郭兰英12日要亲自去房山霞云岭体验生活。因人员有限,采访、安排行程、照顾其他媒体记者,全部由我一个人来做。
  给房山区委宣传部打了电话,部里的唐立军一听就问:不会吧,市里到霞云岭要3个多小时的山路,你们行吗?可导演组再三征求郭兰英老师的意见,回答是一定要去。
  12日早晨7时30分,8时日报、晚报、晨报、信报4报记者准时出发。
  9时30分,郭兰英老师的车赶到良乡,82岁的老人没有下车休息,直接跟我们上山了。
  走到河北镇时,已是10时10分了,郭兰英老师让司机开车追上我们,司机对我说,你们能不能开快点,郭老师说,山上还有老百姓在等着。
  11时30分,我们车队到达霞云岭,由于长途奔波,郭兰英老师已累得趴在了副驾驶台上,大家把她搀到了简陋的休息室。郭老师边靠在沙发上休息,边听县委宣传部常各副部长李部长介绍霞云岭的情况。5分钟后,老艺术家站起来说,我们看看纪念馆,看看我的老战友曹火星工作的地方。参观完,老艺术家又与当地的百姓共唱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之后,她没有休息,又接受了各大媒体的轮番采访,直到各位记者满意为止。
  中午12时30分,接受采访后的郭兰英老师没有吃饭就赶回市里,因为她还要参加晚上的重要活动。当我们赶回市区时已经是下午4时,来回7个小时的路程,我们获得了10分钟的采访时间,但我们都觉得值,因为我们都被老艺术家的敬业精神感动了。 龙露 J029
  图为记者龙露采访民革中央老干部合唱团团员72岁的退休老干部,癌症患者张彬阿姨。程功摄
(责编: 琉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爱我唱”幕后:仿佛自己成了合唱方阵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