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5 年 10 月 10 日 18:37:14
|
显示全部楼层

20余男子猖狂袭警 驾车冲击派出所
如此“标准科学”:请看阴阳五行论如何解释地震的发生 陶世龙 刘华杰(北大科学传播中心副教授):但是我认为阴阳五行是标准的 e6 [) }4 k0 Q7 V
科学,是那个时代标准的科学,我们应当以历史的观点来看待那个时候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当时中国人的自然知识,更准确地说法阴阳五行
R" Z$ m y0 S5 y9 O ]学说是中国的自然科学,那时候的自然和哲学是一回事。科学无非是技术之上的解释系统,恰好是那个时候的担任这个解释的,当然是很好" \% G, D$ Z# K3 g+ W* {" g
的科学。但是从现在的观点来看,是一个束缚,是错误的,但并不是在那个时代。 (何祚庥、司马南和刘华杰作客新浪聊天实录(2)_科学探
( e2 P1 V2 X/ f) z* F" h& _# D( G+ b1 q索_科技时代_新浪网) 我很怀疑刘副教授是不是知道阴阳五行讲了些什么,因为只要稍稍对这个理论有些了解,便不难发现它与科学是
+ D( B- ~( n u; [格格不入的。科学在中国发展不起来,许多时候就是人们以为用阴阳五行去说明世界,便已得到完满的解释,而实际上是错误的。它涵盖的; c+ w8 J. v% {3 I# o
内容很多,刘先生说的这段话,在语言上还有表达不准确的地方,这里不去全面讨论其中的问题,仅就阴阳五行论对地震成因的解释作些介& O6 ]; Q7 k" T7 U
绍和评论,因为这种理论支配了中国人对地震的认识约两千年。 本文主要取材于李鄂荣、姚清林著《中国地质地震灾害》一书,所使用" v; c. ^# v8 R3 Y0 `8 U
的这部分材料是李鄂荣先生写的。该书是马宗晋、郑功臣主编的《中国灾害研究丛书》中的一种,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凡引用 o3 i0 F6 |+ t1 w& N
原文出均用引号标出。 用阴阳五行来解释地震,首见于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撰写的《洪范五行传. Y1 \9 ?4 |1 v: {# w
论》,在《尚书·洪范》中,箕子答周武王问说:“初一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五行一词,最早见于
% W$ |, O2 ]$ Q$ N此,刘向的书早已失传,其内容部分保留在汉书五行志中,得知此书“共十一篇,将上古至春秋、战国。秦、汉的各种灾异或灾变,附会为
: r6 {, j2 m% g& A* ^( _某次朝政得失所致,是上天对人的警告。这就是天人感应学说的具体化,在这本书中他有一句名言: ‘地动,阴有馀;天裂,阳不. [2 s& V0 g" y; j
足。’这句话也常为后代所援引。”刘向的这种观点被称为“阴馀论”。 按照这种理论,自然界和社会的事物都分别归入阴类或阳类。
$ I9 H% S+ s# g6 E8 R% y$ V# o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山为阳,川为阴;火为阳,水为阴;上为阳,下为阴;高为阳,低为阴,人为阳,兽为阴;男为阳,
& U' a2 @# [( ]3 w+ |0 O4 Z女为阴;君为阳,臣为阴,后妃、宦官也为阴;如此等等, 唐代李淳风在《观像玩点》一书中,对地震的发生,有更具体明确的解释:
% _3 M, V- m/ Q5 e; r9 k9 U“地者积阴,以静为体。地动者,阴有馀也。主弱臣强,外戚擅权,后妃专政。阳伏不能出,阴迫而不能入,阴阳相播,故地震。地震下谋
: X0 C- {4 z5 O4 B上,君忧。”引用了刘向的话:“地动,教令从臣下出,必有饥荒、血流。” 既然发生地震的原因在人世间,特别是反映着政权内权力: {( _% b* m8 Y' \' e
关系,所以历代王朝都很重视,有地震就要记载下来,在中国古籍中保存的资料特别丰富,但也因此而不把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来考察和
# J+ B( g6 _( v& I! P$ @3 X研究,始终沿用刘向的理论来解释。下面是从《汉书·五行志>》中摘录出来的记载,鄂荣兄在书中引了一条,我这里引得较多。 下面是
( y# r. d: Z) T% S1 e引文: 史记周幽王二年,周三川皆震。刘向以为金木水火沴土者也。伯阳甫曰:“周将亡矣!天地之气不过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
# i+ g5 d* |; v! Z" B, w6 U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升,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填阴也。阳失而在阴,原必塞;原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 s7 u+ [6 |; m1 O2 l
民用也;土无所演,而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如二代之季,其原又塞,塞必竭;川竭,山必崩。夫6 u& U8 z) F6 v7 O6 W. B
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 是岁,三川竭,岐山崩。刘向以为,阳失在阴者,谓火气来煎枯
" |/ X9 L b' l1 {水,故川竭也。山川连体,下竭上崩,事势然也。时,幽王暴虐,妄诛伐,不听谏,迷于褒姒,废其正后,废后之父申侯与犬戎共攻杀幽
( z1 {, K% s) _王。一曰,其在天文,水为辰星,辰星为蛮夷。月食辰星,国以女亡。幽王之败,女乱其内,夷攻其外。京房《易传》曰:“君臣相背,厥
# x. _. u& a0 g9 Y! T! K& [ Y异名水绝。” 文公九年“九月癸酉,地震”。刘向以为,先是时,齐桓、晋文、鲁釐二伯贤君新没,周襄王失道,楚穆王杀父,诸侯皆
! h9 k) X1 x- v. m8 L不肖,权倾天下,天戒若曰,臣下强盛者将动为害。后宋、鲁、晋、莒、郑、陈、齐皆杀君。诸震,略皆从董仲舒说也。京房《易传》曰:
* i3 Y+ J% ]2 l1 p“臣事虽正,专必震,其震,于水则波,于木则摇,于屋则瓦落。大经在辟而易臣,兹谓阴动,厥震摇政宫。大经摇政,兹谓不阴,厥震摇
0 B9 E( d$ Y+ I2 }/ Q山,山出涌水。嗣子无德专禄,兹谓不顺,厥震动兵陵,涌水出。” 襄公十六年“五月甲子,地震”。刘向以为,先是鸡泽之会,诸侯) C+ X5 i/ I r( G& p0 ~' N3 G
盟,大夫又盟。是岁三月,诸侯为溴梁之会,而大夫独相与盟。五月,地震矣。其后,崔氏专齐,栾盈乱晋,良霄倾郑,阍杀吴子,燕逐其4 a- T3 e. Z- \8 J5 b
君,楚灭陈、蔡。 昭公十九年“五月己卯,地震”。刘向以为,是时季氏将有逐君之变。其后,宋三臣、曹会皆以地叛,蔡、莒逐其" v- F# `8 e( a% R5 u
君,吴败中国杀二君。 二十三年“八月乙末,地震”。刘向以为,是时周景王崩,刘、单立王子猛,尹氏立子朝。其后,季氏逐昭公,0 Y' e3 z- \/ e
黑肱叛邾,吴杀其君僚,宋五大夫、晋二大夫皆以地叛。 哀公三年“四月甲午,地震”。刘向以为,是时诸侯皆信邪臣,莫能用仲尼,
( l- P; E* H& i1 l盗杀蔡侯、齐陈乞弑君。 惠帝二年正月,地震陇西,厌四百余家。武帝征和二年八月癸亥,地震,厌杀人。宣帝本始四年四月壬寅,地# W. B) ~0 F6 M$ @4 B6 a
震河南以东四十九郡,北海琅邪坏祖宗庙城郭,杀六千余人。元帝永兴三年冬,地震。绥和二年九月丙辰,地震,自京师至北边郡国三十余
4 G9 G3 U+ t, m( w+ t* ~坏城郭,凡杀四百一十五人。 釐公十四年“秋八月辛卯,沙麓崩”。《穀梁传》曰:“林属于山曰麓,沙其名也”。刘向以为臣下背2 }$ _2 E; n# t6 h' d" q
叛,散落不事上之象也。先是,齐桓行伯道,会诸侯,事周室。管仲既死,桓德日衰,天戒若曰,伯道将废,诸侯散落。政逮大夫,陪臣执
' |+ t) F( U, M! P命,臣下不事上矣。桓公不寤,天子蔽晦。及齐桓死,天下散而从楚。王札子杀二大夫,晋败天子之师,莫能征讨,从是陵迟。《公羊》以
5 r5 j5 |8 Z9 X6 X为,沙麓,河上邑也。董仲舒说略同。一曰,河,大川象;齐,大国;桓德衰,伯道将移于晋文,故河为徙也。《左氏》以为,沙麓,晋
3 c5 i$ q. V# E* W. d( ?地;沙,山名也;地震而麓崩,不书震,举重者也。伯阳甫所谓“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不过十年,数之纪也。”至二十四
* F+ ^$ B) A+ s1 j3 A- r年,晋怀公杀于高梁。京房《易传》曰:“小人剥庐,厥妖山崩,兹谓阴乘阳,弱胜强。” 成公五年“夏,梁山崩”。《穀梁传》曰
; n/ v1 m n _' n/ MEF63河三日不流,晋君帅群臣而哭之,乃流。刘向以为,山,阳,君也;水,阴,民也。天戒若曰,君道崩坏,下乱,百姓将失其所矣。哭; E! T" j) g& [# [9 K8 Q$ e6 h
然后流,丧亡象也。梁山在晋地,自晋始而及天下也。后晋暴杀三卿,厉公以弑。溴梁之会,天下大夫皆执国政,其后孙、甯出卫献,三家' j! g; K2 m# _# C* w! U
逐鲁昭,单、尹乱王室。董仲舒说略同。刘歆以为,梁山,晋望也;崩,B3DA崩也。古者三代命祀,祭不越望,吉凶祸福,不是过也。国主" \9 A% X8 i. `0 O4 |* F/ @* z0 }8 X
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美恶周必复。是岁,岁在鹑火,至十七年复在鹑火,栾书、中行偃杀厉公而立悼公。 高后二年正月,武都
) W: ?9 ^ `7 E, I山崩,杀七百六十人,地震至八月乃止。文帝元年四月,齐、楚地山二十九所同日俱大发水,溃出。刘向以为,近水沴土也。天戒若曰,勿
8 v. H, m" |0 B5 u0 Z4 v% M整齐、楚之君,今失制度,将为乱。后十六年,帝庶兄齐悼惠王之孙文王则薨,无子,帝分齐地,立悼惠王庶子六人皆为王。贾谊、晁错3 Q2 Q4 ^& V/ g/ n7 A2 t0 s
谏,以为违古制,恐为乱。至景帝三年,齐、楚七国起兵百余万,汉皆破之。春秋四国同日灾,汉七国同日众山溃,咸被其害,不畏天威之+ u8 z$ Y1 g! D+ C: R; K$ c, {( G
明效也。 成帝河平三年二月丙戌,犍为柏江山崩,捐江山崩,皆EF63江水,江水逆流坏城,杀十三人,地震积二十一日,百二十四动。( o6 d+ B" N0 |4 q: Y
元延三年正月丙寅,蜀郡岷山崩, EF63江,江水逆流,三日乃通。刘向以为,周时岐山崩,三川竭,而幽王亡。岐山者,周所兴也。汉家4 }8 g; s; {9 O4 e* E1 s% m
本起于蜀、汉,今所起之地山崩川竭,星孛又及摄提、大角,从参至辰,殆必亡矣。其后,三世之嗣,王莽篡位。 (以上引文均出自国
: X$ U$ n: v6 Y. r- @学原典·史部·二十四史系列·汉书·五行志第七下之上) 这些文字看起来是费劲的,引在这里也不是说逐条都要看,而是想以此展示,在这
, s3 d7 p/ ~9 \. V/ T' ~8 [. e种阴阳五行论的解释中,能找到科学的影子吗。 作为哲学或方法论,阴阳五行论的出现,在那时确实是出类拔萃的,所以司马南要引用- i: r8 G% v8 \, `& d! f [
一位哲人的话说“阴阳五行思想是天才的胡扯”。正因为这些东西是出自于天才的头脑,而不是从客观存在的实际中来的,歪曲了事物的因
a( Y* a i3 E# t4 ~/ v果关系,得到的就不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在对地震成因的解释上,表现得最清楚不过了。还必须看到,不仅结论是错误的,这种思维方" x1 k. G# v; c, F u
式就不可能让人得到正确的认识,因此中国历史上记录的地震现象是世界上最多的,但地震科学并未能在中国发生,别的学科也如此。
+ f/ b, N0 S2 O. n+ C& j3 B看来刘华杰先生也不是不明白这一点,所以他要补上一句:“从现在的观点来看,是一个束缚,是错误的,” 但这就和其他“科学文化8 A5 [1 B& D3 s/ n2 o
人”的言论矛盾了。因为按他们现在的说法,是不是科学,在怎样定义科学,也就是说把阴阳五行论定义为科学就是科学了;阴阳五行论不
{7 f+ M2 j! C能用昨天是科学今天不是来解释,而应该一直就是科学,不同于西方的科学,是中国的或东方的科学罢了。 仅此一端,即可见所谓“科
8 P1 ~1 E8 W! P+ h5 Y学文化人”思想之混乱,他们无法自圆其说。 科学就是科学,我多次引用过高尔基说过的一段话:“精密科学在精神观察的立见成效的8 d/ P% @8 l# e7 ]
土壤上茁壮成长,它以铁的逻辑为指导,因而不受上述(情绪)影响的制约,它是完全自由的。精密科学的精神,是真正全人类的精神,是9 }& A; n' M/ Z" u
国际主义的精神。我们有权力谈论我国艺术、德国艺术、意大利艺术,但是,存在于世的却只有统一的、全世界的、整个星球的科学。正是
& f6 H$ v6 f l. o: t/ V, ]这种科学打开了我们的思路,把思想引向世界秘密的大门,为我们揭示了生活的悲剧之谜;也正是科学给世界指出了通往统一、自由和美的" G1 Q8 r6 o, V5 Y2 D7 t
道路”。这是他是站在艺术家的立场观察评价科学后得出的结论,实际情况就是如此。而如把上面那些用阴阳五行论对地震成因的解释也尊6 B6 ? r/ S! K% B/ V5 ?
为科学,到处都是科学了。这倒是应了吹捧某个“科学文化人”的说法,那里有了某某,那里就有科学。果真如此,科学也就被他们“消
; N& s1 u0 n% C! ^" B) @* e6 l减”得没有了。 科学是不会被他们“消减”掉的,相反,这些企图“消减”科学者倒不过是一些泡沫早晚会消失。就像这阴阳五行论对
" s4 l2 Q! u0 l7 s+ ~地震成因的解释,还有几个人相信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