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广告投放 虚位以待【阿里云】2核2G云新老同享 99元/年,续费同价做网站就用糖果主机-sugarhosts.comJtti.com-新加坡服务器,美国服务器,香港服务器
查看: 517|回复: 0

资料 暂放 别删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 年 10 月 9 日 11: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一 .教师设计思路是什么?
; `  [# S. J, ]  `& [- @% w4 B
1、 针对学生实际的探究经验和能力,采用师生共同探究的方式开展探究活动。: o' G8 z" s: m& ]5 A% C: T
2、 探究活动分三个层次展开,通过“发现——发现——再发现”将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向深入。4 s4 Z" ]! |3 T7 y4 m4 `
3\ 通过 “研究热水在冷水中上浮的原因”的活动,使学生体验到思维的快乐,同时将研究活动延伸到课外,为后面的“热胀冷缩”做好铺垫。1 |' h+ y" Z/ i& k" @
二、 教学过程是如何安排的?
& b  B7 S% A7 L  J
6 M, M$ |& u) o$ ?* d3 z* ?
6 i+ ]: F/ u, s$ O5 M" l8 Z教学过程:                      一、导  入
  [: l1 n* h3 ?4 R3 v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2 H2 z6 e% f5 H; [! F 1、出示两杯看上去一样的水,请同学们发现它们的不同。         1、学生看,并猜测。2、学生代表上台触摸后发现它们温度不同。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于观察“热水、冷水”。9 p/ Q, D( D+ F: d4 T- B$ F/ L: I
探究活动 一 :1、发现冷水与热水温度不同;2、按照温度不同给水进行分类。
, D* x$ q8 p" |$ o6 E. E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 G3 R# j$ n6 y0 U. x. P7 b9 B9 T1、  发现:冷水与热水温度不同l         我们已经发现了冷水与热水的第一个不同,是什么?        学生回答。        学生马上就能发现。这是借助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完成的发现,使我们的探究活动从经验开始。利于学生建构新的概念。
& N' f( v( v/ F' R+ ]2、按照温度不同给水进行分类:l         用一瓶冷水和一壶热水,你能到出四杯冷热不同的水吗?倒水时应注意什么?试一试。l         触摸这四杯水,说说你的感觉。l         按手的感觉给热水分类。        l         思  考l         交  流l         实  践l         交  流l         修  正        从学生最熟悉的倒水开始我们的探究活动。在象日常生活一样的活动进入我们的探究,使学生能顺利进入探究状态。0 |/ w$ v3 I; f3 n7 o
探究活动 二 :   1、探究冷水与热水的第二个不同;2、设计实验,观察发现冷水与热水的扩散能力不同。
3 _7 z6 ]$ p; l% I. F"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s$ o0 A9 B" {
1、  与学生共同探究冷水与热水的第二个不同:l         冷水与热水还有什么不同?l         抓住学生生活中的一些体验猜测冷水与热水的第二个不同点。           l         猜测、交流l         思考、研讨         与学生共同探究,引领学生经历向生活要答案的过程,使学生真切的体验到: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对我们解决科学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是很有帮助的。
* M& y$ L! s1 l, }+ f; {6 U3 [* M2、通过实验观察发现冷水与热水的扩散能力不同。l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l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l         组织学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l         思考、研讨l         实验、观察l         分析现象l         得出结论         这样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在经历中,提高设计实验验证推测的意识和能力,懂得我们的猜测只有通过实验才能获得结论,体会到实验的乐趣。
& X4 @7 `( d2 ?: O  R探究活动三 :1、借助一个实验现象发现热水比冷水轻。2、建议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发现。3、尝试研究热水在冷水中上浮的原因。
. c+ F/ m6 s' c- _; T7 g) V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5 w. s8 N0 T8 e; X( H
1、  借助实验现象发现热水比冷水轻。l         教师为学生做一个有趣的实验。l         请学生说说看到的现象并推测原因。        l         仔细观察l         推测并交流l         设计实验        当学生的经验不足以支持探究活动向纵深处发展时,教师要为他们的进一步研究创造条件。让学生用“图”来帮助思考,使隐性的水分子受热膨胀后,分子个数变少,重量变轻的原因通过“图示”显性化,有力的支持了学生的思辩。4 ?7 ^4 S& X! G8 D7 T% y
2、  建议学生自己做一个实验验证推测。        l         实验验证l         得出结论       
9 y: d& d* ~" l6 z0 s3、  尝试研究热水在冷水中上浮的原因。l         热水为什么会浮在冷水上面?        l         分析l         推测l         研讨       
4 A3 Q' n1 ?& `/ v4 s, `课外延伸:继续研究热水为什么会浮在冷水上面?请把研究结果用“图”和“文字”表示。& h* Y: H6 R+ ]' O4 i/ D/ G4 W; P

4 F8 ?- s- N+ [  ? 三、 教学中的特色与闪光点有哪些?
7 S/ v5 u2 e7 T& i( Y
7 r8 @/ t' ^6 X4 B4 g3 ?8 k
2 b0 B  r1 e; ^& N8 Z/ x2 }  L如《冷水与热水》一课,本课三个探究活动:感官观察冷水与热水的不同;观察红墨水在冷水热水中的不同变化;研究热水袋上浮的原因。三个探究活动都可以深入研究,也可以面面俱到,但分析学生特点,教材的结构,必须以“小”入手,确定重点探究任务,有的老师把最终目标定位在感官观察冷水与热水的不同,而这位老师把目标定位在研究热水袋上浮的原因。首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用感官观察比较两杯水,就其理性思考的价值不高,同时也不能充分唤醒学生探究的热情,深入研究的可观性不高。其次教材结构来看,前一单元是《沉与浮》,其研究更多的物体之间的沉沉浮浮,以研究热水上浮的原因作为重点研究,从理性的思考角度分析,它是学生思维又一提升的切入点。再次研究热水袋上浮的原因已经自行创设了一个理趣相融的情景。很多的课,我们经常抱怨探究活动过多,课堂时间不够,活动如走马观花,其实我们可以吃透教材,理清教材的结构,善于抓住一个切入点,做深做透,以小见大,创设一定的情景,同样能使我们科学课闪现耀眼的光芒。; a% B) q/ Z5 R& i" L
1 Z# E9 F/ \1 L- j, N) |9 d
9 D* f, i# l2 Z6 n) r. L& C& a
四、如何更好地改进?你的教学建议是什么?
7 y. }8 }, m' @6 r6 l
9 K8 M1 M, `2 F/ `7 m/ Y+ D& p7 |$ f+ J" y1 }1 \
1、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与空间是课堂有效交流的前提条件。% G0 p5 p7 p" w$ h# _: j# {& U

% m5 o, k: |! P- h  G5 b( \4 U科学课堂教学基本都是让学生经历一个个探究活动来达到预期的目标。教师对教材的准确理解,活动意义及价值的深入思考是制定适当的教学目标、准确把握教学重点的关键。少一些只有2、3分钟的小活动,尽可能抓住教学重点,设计整合为20分钟左右的大活动,这有利于学习主体的参与和发展,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想法。当学生有了较为丰富的表述内容后,交流时才能有话想说,有话要说,这便能避免教师不断地启发,却只举起了几只手的尴尬场面。教师也可以抓住某一点引导学生思考得更为深入,更为周密。因此,我认为只有教师吃透教材,恰当地设计探究活动的基础上,才能帮助学生在认识上有所发展、推进,使得他们有话可说,促进课堂进行有效地交流。+ x6 i& x% v  Q

/ d* `, @5 a; z- k+ u; F# ~! [* g( @# m: b' F# L
2、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课堂有效交流的重要保障。
: d' H; K& I7 ^* h6 a' r
: p7 F! r. S  N+ T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课堂教学中,教师若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建立师生融洽的情感,激发学生表现的欲望,活跃学生的理性思维。学生在愉悦氛围中,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需求,敢于对同学的发言提出质疑、补充。故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提高课堂交流的有效性。% s4 {. _0 r; W4 Y' I

- D" H) _: T* F. l( |6 A3、教师运用简明的引导语与恰当的反馈语是课堂有效交流的关键。
. Q9 B8 R9 h" z" W7 }
2 W6 n1 h5 E' q$ U改进:教师在布置任务时,把要说的话打在屏幕上进行投影,学生在接收信息时,不仅是耳,还有眼。如果对一些发展比较慢的学生可以采用分解的方法,充分估计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如:老师先让学生观察冷水与热水,请学生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目的是教师了解学生对冷与热的原认知。再给学生两个空杯子,问:能否用这杯冷水与热水倒出四杯冷热不同的水?学生肯定会说“行!”教师再追问:你打算怎么倒,先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这是为学生提供呈现思维,并进行观点交流、碰撞、舍取的平台,老师参与组内交流,对个别小组进行适当指导。这样就避免大家听一个学生说,并照着他的方法做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进行思维的参与。5 L4 G; p9 l+ X" j: j

5 L( n8 U5 b* L0 @要提高课堂交流的效果,除了教师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表达习惯,课堂中采取适当的交流的形式外,还受教师本身的科学素养、教学机智等因素的影响。它需要一个长久探索积累的过程,并不是短期就能改变的。对于教师而言,以下方面的问题都是值得进行研究探讨。; b, k" J' E, V! X9 ~5 e
$ O8 Q6 ~/ x. {9 m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如何在根据教学生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理清思维并往前推进?; M' m* E) ~! j+ J6 W

) g9 Q7 J* w  @5 V2、不同地域的学生有不同的语言习惯和交流习惯,学生与学生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师的指导交流策略如何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照顾各层面的学生,因材施教?
Jgwy.Com - Free Web Hosting Guide & Directory In China since 2001! Jgwy.Net-Jglt.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光论坛

GMT+8, 2025 年 2 月 14 日 04:03 , Processed in 0.02602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