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广告投放 虚位以待【阿里云】2核2G云新老同享 99元/年,续费同价做网站就用糖果主机-sugarhosts.comJtti.com-新加坡服务器,美国服务器,香港服务器
查看: 131|回复: 0

《党建》杂志记者采写大学生村官事迹引发关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 年 3 月 23 日 00: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R. |( Y- |! H3 w/ I: e- Q% `# I* e  ]9 f, }6 Z; D

, A1 A: {! L0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5 T$ a$ `' @$ _& `; A: m
《党建》杂志总编辑刘汉俊(前)与记者陈方和张广秀通过视频进行交流。(资料图片)% {) Q. f/ y" T( ]$ b/ e7 O
  他来自农村的贫寒家庭,沿着乡间小道一路走来。作为记者,他不停地用脚步丈量着这片广阔土地,随之,一串串充满爱心的故事嵌入了他的生活,也不断改变着他的人生轨迹——
' Y' G# \6 e% F% D  2011年3月7日,在为优秀大学生村官张广秀举行的造血干细胞交接仪式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华建敏说:我来到307医院就是来见证幸福的。张广秀抱病坚持工作,一心想着为农民服务,而志愿者汪凯义无反顾的捐献造血干细胞,表现出了无私的奉献精神,他们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幸福。5 I) ^4 K, [2 T: o
  此时,当主持人介绍最早拯救和宣传张广秀的记者时,华建敏和卫生部部长陈竺,山东省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秦银河,以及众多来自中央和地方的媒体同行,向这位“最有爱心记者”报以长时间掌声。" d9 o$ n- x: S% o' @
  他就是中宣部《党建》杂志记者陈方。" m, p+ s( W; T7 Z, H3 I- M6 q
  面对愈来愈快凋零的生命,他毫不犹豫伸出手. [8 w5 V$ D' M
  2010年12月31日,又是一年落幕时。长安街上火树银花,路上的行人怀揣着新年的憧憬,匆匆向着家的方向前行。然而,长安街旁的中宣部《党建》杂志社记者陈方却难以平静。此刻,在他心里正装着一个让人透不过气的故事。8 b# ~% F4 j$ a# W# a( u
  刚刚,他接到了江苏宿迁大学生村官戈新化的一个电话。电话里,这位年轻村官用急促的语速诉说着一位身患白血病的女大学生村官张广秀的故事。说着说着,他竟然啜泣了起来。; S* W; c# Z9 @. X- z- {
  “她是位身患白血病却仍然尽心竭力为村民服务的大学生村官。”放下电话,这位年轻记者迅速和当地相关人员了解到张广秀的一些情况。他深知,这么好的女大学生村官正独自面对着死亡的威胁,若没有外力帮助,她的生命之花很快就会凋零。
+ N' w* e- H+ x. Q0 `  铺开桌上的纸张,陈方立即给总编辑刘汉俊写了一份请求拯救和宣传张广秀的报告:“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发动起全社会的力量,就能够拯救这位大学生村官的鲜活生命。”
) p1 R$ I8 i8 W+ F" U# g  此时,长安街上已是行人稀疏,华灯闪烁。中宣部《党建》杂志社会议室的一场紧急会议,拉开了宣传和拯救女大学生村官张广秀的序幕。中宣部《党建》杂志社“宣传和拯救张广秀小组”正式成立,从总编辑到普通记者,一共8人。
0 v$ D! q, \( S) M! y  2011年1月1日四点半,京城大地朔风凛冽,整座城市还未完全醒来。冰冷的街头上,记者陈方已拖曳着行李奔赴风雪中的山东临沂。
1 m+ t: P" F2 @  h  临沂因沂河的穿城而过得名。此时,一些滑冰的孩子的欢笑声不断传来,给这片革命老区平添了几分生机。然而,就在这条河边的临沂市人民医院,张广秀却由于急性白血病,正在生与死的分割线上挣扎。* F% R! c( i$ `9 _
  走进医院的那一幕,陈方至今难忘。刚刚做完化疗的张广秀头发脱落殆尽,脸部浮肿,由于疼痛,连正常说话都做不到。+ S0 o0 C" T1 m! T4 L+ X$ E7 L2 U
  “一定会好起来的!”看着眼前正值花季的女村官竟被病魔摧残至此,陈方鼓励她,“我们一定会给你找最好的医院,最好的大夫给你治病。”
3 [; O! G  L- F; t5 e# V1 N  看到从北京来看她的中宣部《党建》杂志记者陈方,张广秀几次挣扎着想坐起,没有做到,只是握着陈方的手,不住地默默流泪,目光中透出对生的渴望。+ @" l6 ?  M" U0 |; `* \0 Y
  走进张广秀的家,看到记者的到来,张广秀的父亲张玉欣,这位朴实的沂蒙山区农民拉着陈方的手感激地说:“我知道党一定会救我们的女儿的!陈记者,你救救我们的女儿吧!”
) l" a" `6 \' j' G8 R! b/ N  为了张广秀的治疗,这个本是贫寒的家早已负债累累。临走前,陈方掏出了自己的一千块钱,塞到了这位朴实农民的口袋里。老人不断揉搓着双手,嘴里不断嗫嚅着感谢。9 H4 p" r- e$ c/ X
  1月2日,陈方又连夜奔赴张广秀的工作所在地烟台市福山区垆上村。一进村子,上百户人家扶老携幼聚集在了村委会。一位名叫李树汉老人一把拉住陈方的手说:“就在几个月前,这个闺女还在俺家帮着包装大樱桃,多好的人哪!陈记者呀,你是中央派来的,一定要救这个闺女呀!”
6 M5 a) M( w( P  看到眼前的那一刻,陈方真切感受到了村民对于这位村官的那如山般的深爱。在村民们的眼中,张广秀就是这样一个人。对待群众永远是不辞辛劳,给村民的永远是一张笑脸,有了苦处难处却独自一人承担。
9 _% k9 p5 y" u2 [6 y  在村委会,村委书记王子龙领着陈方来到张广秀曾工作过的办公桌前。摆设还一如她最后一晚加班时的模样,拉开抽屉,还有一瓶未吃完的辣椒酱,几张煎饼。
) k5 V" ^$ a. J; J4 f) t1 x  翻开村官日记,陈方被深深震撼了。这位年轻女村官身患白血病后,为了坚持工作,竟大把吃着抗生素来抵抗难忍的疼痛,一天,两天,三天……长达一个月之久。
, D# `- s' U+ ~4 B  看到日记中不时出现的“脖子鬼疼”、“疼得睡不着”、“任务重,没体力,干着急,咋办?”这字字句句敲打着陈方的心,再看看张广秀正挥汗如雨和村民们一起干活时的照片,这位年轻的记者眼里一片湿润。. {6 i( [3 @4 {& l- h
  “哪怕是上天入地,我也要想出法子!”陈方这样对村民们说,也这样告诉自己。/ X/ g* A# d% y& I
  “不抛弃,不放弃!我们不会把你留在冬天里”
, R4 M, O" P; m0 b+ f: j  回京后,陈方立即含泪撰写了《一位大学生村官的“病中日记”》。为了能够尽快引起社会的关注,他提议这篇特殊的稿件先在网络上进行广泛的传播。. ~" w8 W- J+ {$ S+ l( w/ D, ~
  这是一次与死神的赛跑!在那段日子里,他为了尽快赶出稿子,饿了,就吃口饼干;加班晚了,椅子一横,就是一张床。
' h3 x+ i, h; ^  N% _* |, s  也就是在那段夜夜加班的时间里,一篇篇关于张广秀的报道出来了,一件件反映张广秀先进事迹的报告也递到了中央领导的办公桌上。通过他的笔,张广秀的事迹引起了社会关注,为张广秀捐款的数额迅速达到了近50万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数字在不断攀升。/ Z  i" o& J  J, v7 f2 F& [8 ^
  张广秀的先进事迹同样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
! _2 T# x7 a. u( X* }4 ~- o' N! F/ K  2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注意总结宣传张广秀这样的先进典型,进一步引导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奉献才干、锻炼成长,并要求有关方面“组织医疗专家对张广秀同志进行精心治疗”;
! {: P& z3 e9 a/ e3 x* U5 E1 U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十分关心张广秀的事迹和病情,要求中宣部有关部门组织中央新闻单位做好张广秀事迹和救治工作的宣传报道,要求新闻宣传工作者进一步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加强与群众、读者的互动,了解基层实际困难,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为推进基层工作、做好群众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 v- }( h8 ~( n( K1 v$ T  2月15日,全国大学生村官论坛执委会代表全国20万大学生村官致信,表达对张广秀精神的敬佩,感谢中央领导同志对一位普通大学生村官的关心,表示要学习张广秀精神,听党的话,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创业致富。
" ?  `( L+ {* u' p0 X5 Q  d6 s- b  2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先后收到张广秀和大学生村官论坛执委会来信,并写了热情诚挚的回信,充分肯定张广秀热爱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希望广大大学生村官向张广秀学习,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做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受人民群众欢迎的大学生村官。再次对张广秀的病情和救治高度关注。7 s$ c6 I9 h1 ^0 p9 Y" d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华建敏在“汪凯同志骨髓捐献仪式”上说:“张广秀是一名很优秀的村官,为农民群众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地做了很多实事,她患了白血病以后大家都非常关心。”- y) Y* V2 u! d9 t' P' X7 w! `
  2011年的春天,雪落无声。“在这个生命接力的报道中,我书写着感动,也不断被感动着。”陈方说。作为中宣部《党建》杂志“大学生村官”栏目的编辑,年轻的村官们纷纷联系他积极捐款捐物,这些都给了他坚持的信心:“不抛弃,不放弃!我们绝不会把张广秀遗留在冬天里。”2 M& Y  b& H: m$ @4 T; U; U5 u
  “相信你一定会好起来,我会推着轮椅在门口等你”
; i+ H9 x$ A+ _8 J+ L6 I  希望在一点点的临近,生命之光也渐渐重新燃起。然而,就在2月9日,医生宣布骨髓配型失败,张广秀再次站在了死亡的悬崖边上。中宣部《党建》杂志社向有关领导同志和卫生部发出了求助报告。总编辑刘汉俊庄重地说:“陈方,你再去一趟,和专家一道把广秀接到北京来!”7 v/ A' `3 X9 W
  2月13日,姗姗来迟的大雪一夜之间覆盖了整个京城。顶风冒雪,陈方出发了。“师傅,麻烦您能不能再快一些?!”出租车里,他一遍遍催促着司机。到了机场,不等找零,他匆匆消失在候机大厅。这一天,他正紧急赶往临沂,执行接张广秀进京治疗的艰巨任务,这也是拯救她生命的最后希望。0 E4 y6 N4 q- `3 b( [% Q
  路途的艰难超出了预想。“原来打算乘飞机返京,经过检查,医生确定张广秀不适合乘坐飞机。我们临时决定改乘救护车返京。结果冒着大风雪刚到兖州,才发现大雪阻断了前方的高速公路。最后,只能临时奔赴兖州火车站,改乘火车进京。”陈方回忆整个过程说。7 f7 x- x* i  X& m
  简单几句话,包含着多少艰辛。早晨冒着风雪赶往临沂,晚上又冒着风雪赶回北京,一天下来,他没能吃上一顿热饭。( q) P5 `5 ^) f1 S3 f2 E
  “由于临时决定改乘火车,只买到了三张票。陈方当时就把票让给了张广秀的家人,自己一路站了回来。我问他累不累。他说,苦是苦,累是累,可是一想到能救命,什么都值了。”同行的北大人民医院医生许兰平感动地说。& c" ~/ A' P# n7 ~1 _6 F; m  n
  同事邓京哲还记得,在陈方接张广秀进京治疗前的日子里,为了和卫生部沟通好,他常常累得饭都不吃。一次深夜看到他的办公室还亮着灯,打开门,他竟坐在椅子上睡着了。+ x; `+ T. V; E* |( v0 s) x9 h
  听说了陈方为拯救张广秀所作出的艰苦努力后,山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姜异康在北大人民医院,他紧紧握着陈方的手,连说:“我看了你的报道,掉了泪。救下这么好的一个村官,你干了一件大好事!"
' R2 _% I1 b, m* W  “没有你,就没有张广秀的今天!”在医院病房,张广秀的姐姐拉着陈方的手流了泪。陈方说,这是领导的关心,是社会的关爱。
* Y7 H. \3 K. O" u- H  V) J. x  2月25日,北大人民医院确定张广秀当天进入无菌舱接受骨髓移植手术。“成功率到底有多少?”这样简单的问题,陈方已问过不下百次,却又不断问着。! L% F4 A& I. v% T1 v
  “广秀,一定要相信现代医疗技术,医生说你的手术在他们看来太简单不过了。”在病房,陈方这样若无其事地说着。那一刻,他知道,广秀只愿相信他一个人。/ B  D4 p# J, b9 Z
  推着轮椅,陈方缓缓将张广秀送进无菌隔离间。距离并不远,从病房楼9层B区到A区,仅仅20米的距离,却让陈方步步走得沉重。看着轮椅上信心十足有说有笑的张广秀,他心乱如麻,却依然微笑着说着。直到隔离室的大门哐当关上的那一刻,这个年轻的记者再也坚持不住,泪水顷刻模糊了双眼。
/ F9 d( h3 ?: r* W  一门之隔,已是无法相见的两个世界。隔离室无法听到门外的声音,得知未来的一个月都要待在这里,张广秀含着眼泪用手指在玻璃门上描画着:“陈方哥,一定等我出来。”门外的陈方也泪眼模糊地用手描画着:“相信你一定会好起来,我会推着轮椅在门口等你。”
( `9 P3 u- k3 E' j  A6 c" z! X  “好儿子是种境界,但我努力去做!”
/ g( r5 N8 b* E  陈方来自于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在农村成长的他,对农村有着一份特别的感情。2009年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尤其是担任中宣部《党建》杂志“大学生村官”栏目编辑后,他尤其特别关注着农村。8 {7 P$ K: U; i) {# ^( t
  “有幸做了‘大学生村官’栏目的编辑,让我时时闻到乡间土地的芬芳,倾听着到年轻村官们改变农村的动人故事”,陈方说。& b* z) ?0 W% a
  全国大学生村官论坛执委会主席叶伟强说,陈方将他的情怀、他的热情投入了大学生村官这个特殊的群体。谈起他们来,他总是神采飞扬、滔滔不绝。由于和大学生村官们年龄相差无几,陈方和很多大学生村官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也总是无私地帮助着他们。
% `, }4 j% f5 a4 Y8 m7 c  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太极村是一个纳西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村落,在那里担任村官的纳西族姑娘和晓庆一次和陈方电话交流时说,当地交通闭塞,村民生活非常贫穷,一些孤儿生活困难。了解到这个情况后,陈方立即和当地有关部门取得联系,资助了5个纳西族孤儿。4 G7 E, T, ^) A: H9 r$ f
  通过媒体报道,这些纳西族孩子们听说资助他们的“陈方哥哥”最近正在积极救助一位身患白血病的女村官。他们让和晓庆写来一封信,“按照纳西族的习俗,寄一个象征吉祥如意的东巴驼铃,可以让这个姐姐早些康复。我们一起做了一个驼铃,您交给广秀姐姐,告诉她一定能好起来!”/ l" d& _* n. ~6 L6 d: A! N! @
  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嘎东县昌珠镇克松村的大学生村官张晓波和陈方交流时说,村里有一些藏族家庭经济困难,当地儿童没有图书可以阅读,非常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陈方知道后,月月寄钱给张晓波,由他负责把钱送到生活特别困难的藏族家庭,再买一些图书交给当地的藏族儿童。
4 J9 i) p- b* r6 l0 H  “罗布,小学三年级,父母离婚,现由其奶奶照顾。洛桑群培,初二,父亲残疾。旦增,小学一年级,父亲去世。”在陈方的记录本上,记者看到了这样的记录。: r, ?4 g  G" f8 [+ ^4 L, U5 [  l
  在临沂采访张广秀事迹时,他了解到在当地还有两位白血病患者。陈方当天就来到他们家里进行慰问,鼓励他们战胜病魔,早日回到村官岗位。临走时,悄悄各留下了1000元现金,以资助他们的治疗费用。' ?# S; f. `  ]% J4 h3 ^* D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谈到何以对农村、农民、农业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陈方说:“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做这些事情也只是在尽自己的一份责任。”
) v5 x4 x8 V& W7 @2 t9 t  如今,他的父母仍然在山东农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间生活。他们并不知道儿子在北京从事的是怎样的工作,只希望他能够做一个好人。* Y+ s) z( M- f1 N1 Y, X& c
  每年春节,看着儿子匆匆回京的背影,老人总是鼓励着好好工作,不要想家。直到2011年的春节,母亲一次偶然提到“每一次回家过年,你爸爸总是说让你早点回京,好好工作。实际上他最难受,几次看到他蹲在咱家的地头上偷偷抹眼泪。”
; I& M# P2 G0 l7 q* t  他是出了名的孝子。陈方的父亲春节前动了手术,家里需要钱。几次出差,陈方都说打算买个笔记本电脑,半年过去了,也没舍得买。5 H. r% _- e+ a9 U
  由于家庭贫困,考上大学的那一天,陈方刚刚读初一的妹妹默默收起课桌上的书本,走进超市做了一名收银员。“哥哥,父母种地收入不多,我去超市工作还能多挣一些钱,你以后工作了一定要好好孝敬父母啊!”那天,她流着泪对哥哥说。妹妹辍学打工,这成了陈方心里的一个痛。* Q8 g) T8 @- A4 J9 K
  他总想补偿妹妹。不多的几次回家,他总是只留下路费,把身上的钱往妹妹手里塞。“我知道哥哥非常疼我,可他就是不会表达。他舍得钱给我买很贵的衣服,但却常常是大红大绿,不合我的意。”妹妹这样说。
# B$ K! E9 d4 v0 e- f  2月20日,两位老人和17岁的妹妹在家里看到当地的报纸登出了陈方的照片,报道内容是他是怎样拯救了一位女大学生村官的事情。妹妹马上拨通了陈方的电话,老父亲半天只短短说了一句:“你虽然不在我们身边,可我们知道你在干好事,做好人。有你这样的儿子,我们骄傲!你妹妹有这样的哥哥,自豪!”
- G$ v7 A8 I- c. D(编辑:SN020)
% N  j& i& t, K& k% E& Q5 F
& o8 [, z5 r* M5 G  f
Jgwy.Com - Free Web Hosting Guide & Directory In China since 2001! Jgwy.Net-Jglt.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光论坛

GMT+8, 2025 年 2 月 7 日 17:25 , Processed in 0.03387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