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5 @ P5 \; i. Y. s5 N: I1 g, }
3 V. d: g9 T. a) _8 S4 Q+ O( r 3月28日,包括青霉素在内共162个品种近1300个剂型的药品驶入降价通道,平均降价幅度达20%以上。这是自1996年以来,第27次调整药品价格了。在药品流通领域内一盒售价只有几元钱的药品最终又是如何变成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的呢?近日以来,记者通过采访沈城部分药房负责人、部分药企驻沈医药代表,以及一些医药企业,试图揭去药价上面的那层神秘面纱。
; G4 I) A6 K( X 第一环节:药厂
5 a) Q+ r% b" D5 Y+ L 成本3元 虚报零售价留空间
( l6 k9 s' n) X' S* k 5月24日,记者采访到了青岛一家药企驻沈医药代表李先生,他开门见山地向记者说到,药品从出厂到最终进入患者手中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环节:药企,药品代理商,药品流通企业,医院,患者。而在这个链条当中,每个环节都要对药品进行加价,只不过加价率不尽相同而已。李先生以其所就职的药企一盒成本价只有3元钱的常用处方药举例,说明其是如何在进入沈阳市场后最终可以销售到30元钱的。
& B4 k2 t* t% ]3 f. o 他说,药企在向物价部门进行药品最高零售价申报时,会将药品销售价最高限价尽可能多报,以保证至少有10倍左右的差价,“药企都这么做,因为药企要为今后药品流通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周全的考虑,也就是说要把充足的‘缝’留下来。”李先生说,这些“缝”的存在就是方便日后代理商去打点流通企业、医院等,否则代理商无钱可赚自然也会主动“放弃”药企。' |/ O1 G4 E: u8 s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药厂会放大研发费用,或者说没完没了的在电视上进行宣传了,为的就是尽可能在向主管部门申报价格时能够尽可能抬高药的要价。”
1 c: T3 D) ~' A% Z/ K j4 K 李先生说,其所就职的药企向物价部门申报该药品的价格为40元/盒,但最终物价部门通过审核后认定其最高零售价格为30元,这也就意味着药企的生产成本已经与市面最终零售价有了10倍左右的差额了。不过,李先生告诉记者,这笔钱是进不到药企手中的,“可以说,完全是在为下游医药代理企业或是医院铺路。”4 R) b) r; _ Z4 D5 F
第二环节:代理商
# n/ w8 i) q' C 加价50%变成4.5元
# ^# i" K1 ~/ a% D! N 经过物价部门定价后,药品就可以向下流转了,通常第一步会流转到代理商手中、进行第一次提价,通常为50%的加价率。这样,成本价是3元钱的药品流转到代理商手中就变成了4.5元/盒。
6 P w; }9 o- ^$ U' j 第三环节:批发市场3 N( u8 e( r+ T4 V1 M, ^$ ]- l
加价30%至50%变成6.75元
7 T! D0 D3 T7 _* g. {6 z 在这个步骤里,代理商通常会将药品再次加价30%至50%销售给流通企业,李先生解释说也就是沈阳的南六批发市场里面,“因为有的药品会在这里分流,直接流入到药房手中,所以即便是加价50%销售,往往代理商也不会有多少利润,因为这些利润包括跟销售对象中的医生、药剂师,甚至是一些药店营业员等一大批具备药品推销能力的一起分享,这几乎占到了代理商利润的80%以上。”而在这时,刚刚代理商以4.5元/盒购得的药品价格在经过50%的提价后价格已经变为6.75元/盒了。
2 X( p: J* `/ e0 t5 v 第四环节:药房/ `) y: M: G% ], a* b# Z: `
加价12%至15%变成7.76元
4 @# G# z3 X2 f( R) \6 P$ ]! X3 L 与此同时,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李先生会说12粒装的利君沙胶囊在药房的售价也是从8.8元到11元不等的原因了,因为渠道不同。李先生说:“有的药房是与厂家直接合作的,有的则是在代理商手中拿货,还有的是从医药流通企业手中拿货,因为加价率不同所以导致最终的药品价格也不同。”紧接着,位于南六批发市场内的大型药品物流企业,也会以12%至15%的加价率将药品进行再次加价,这样刚刚6.75元/盒的药品如果按照15%进行加价,其进入医院的售价就已经高达7.76元/盒了。# ], f; {, L7 \4 {% i8 T6 R' K
第五环节:一般医院9 Q4 ~" U$ s9 U: d$ ^1 j' o6 p
加价15%变成8.93元
7 v1 W9 ^4 Y" Q& A0 r 进入医院,此前国家允许医院对所售药品最高15%进行加价,此时一盒只有3元钱出厂价格的药品在一般医院的零售价已经达到了8.93元,为出厂价格的3倍左右。; H7 j2 a) P4 u* R0 j: @, ?- d
第六环节:三甲医院
3 D+ b* z" h2 ~; X4 b& T2 k 加上各种公关变成33.5元0 \% G4 [, Z; b3 @! K
但是,李先生告诉记者,这还只是按照普通加价基础上得出的数字,“现在药企之间的竞争特别激烈,说白了医院或是药房销售谁的产品都可以,所以药企为了争取更大规模的销售量往往各个环节都要去进行公关。”他紧接着说,“特别是一线药,比如抗生素等等,要想进入三甲医院至少要闯过五六道关口。”不过,所有费用自然要消费者买单,继而使得很多药品最终零售价要达到出厂价10倍左右。7 ~% }3 z4 U" J$ n7 z
那么,李先生刚才向记者举例说明的那种成本价只有3元钱/盒的处方药,其在沈阳三甲医院中的真实售价是多少呢?李先生给出记者的答案是33.5元,“这并不违规,一切都是按照各项规定执行的。”
! l( [( @+ j' |- V! m9 {5 Q 对此,一家药企的负责人秦先生也向记者给予了证实,“去年的时候,央视曾对此进行了报道,当时一盒出厂价只有15.5元的芦笋片,在经过层层加价后最终在医院可以卖到每瓶213元,产生了1300%的利润。”
X1 j, T* Y( s! [2 ]1 d0 k 但是,秦先生说,这其实与厂家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厂家根本没得赚,因为药品代理企业和流通公司会尽可能压低出厂价格,而药企又不能让生产线停着毕竟有工人在等着薪水养家糊口。”秦先生说,好比人们常见的南京某药企出厂的阿司匹林肠溶片,出厂价格只有0.8元,再比如浙江一家药企生产的环丙沙星其出厂价也只有3元钱左右。据央视 J! x& E" G2 _0 d9 ~
.blkComment p a:link{text-decoration:none} .blkComment p a:hover{text-decoration:underline}
8 D+ M) i7 h- l$ L. n
3 @) n& B B5 h.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