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V/ j0 B* W5 m5 J' K! e
0 i& p, T1 W; o0 B H! r# Y6 ^
在西安走街串巷拍摄的《夺命心跳》前日上映,片中除城墙、钟楼、秦腔等众多元素之外,影片所讲述的“心脏移植记忆”引发观众大讨论,甚至被网友娱乐为“你想移植谁的记忆”。但“心脏移植记忆”是不是真的存在?
) A5 t; ^7 B. ]4 e 观众恐慌:0 y P+ Q9 ^& A3 }) t) l
“心脏移植”会移来“心魔”?2 ]; k3 w5 R# L: p6 t, ?3 c
将西安城市作为背景的《夺命心跳》,梁家辉饰演的医生蒋牧为了给心爱的女人林嫣(林熙蕾饰演)“换心”,故意接近钢琴教师江北燕,将其杀害制造了一个自杀的场面,顺利把江的心换给了林嫣,林嫣却发现自己正在逐渐变成另外一个女子……影片玩出了不少医学概念,甚至还提到了“噪音昏厥症”。
9 \) i4 P4 B( T5 a9 V7 c& R 记者发现,该片作为暑期档首部惊悚片,还是引起了不少关注。很多观众称,观影不是被电影打出的“惊悚”招牌吓倒,而是被其所涉及的医学问题吓“蒙”。“把我吓着了,到底有没有心脏记忆这回事?”有观众称,活体器官移植治愈了无数重症患者,使他们重获新生。但是这门还需要不断完善的医学技术,也存在着许多至今仍然难以解释的谜团。
) P* g+ R1 J! t1 V6 k 导演张琦:' P* t& m) J5 F' c
“心脏移植记忆”不是伪命题
" M' ~6 b2 ]/ B+ s: P) a 《夺命心跳》导演张琦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初选择这个题材,主要是满足人的好奇心。但是自己也看过类似的新闻。“我们调查发现,有人心脏移植后,以前吃不了辣的,后来口味变得很重了。普通工人,移植完后会跳舞、会弹钢琴了,中国内地和欧美都有类似的报道,这个话题有观众认知基础,因此这个故事也不是完全的胡扯。我们猜想一下,心脏移植带记忆,最严重的是什么状况?会出现什么样的人性扭曲,越想越害怕。如果心脏移植记忆存在,他和现实道德会有什么冲突,我们影片也留了一个开放的结局。就像最后一场戏,换完心脏的马本科站在西安的城墙上,一脸忧郁。”
9 ~5 k+ b) `9 z2 u7 x" W2 } 张琦介绍说,电影拍摄前,他还去拜访过陕西一家医院的心脏科负责人,“结果是,在主流医学观上,对‘心脏记忆’是排斥的。现在的医学还没法证明有或者没有。不过剧组没有找过有过心脏移植手术的病人,实际上这类病例是保密的,心脏来源是保密的。通过心脏移植延缓生命的病人,实际上是很脆弱的。我们是娱乐电影,传达一个悬疑片的效果就行了。”
' N2 k" r2 m D+ r 张琦称,其实电影拍摄,是很遵循科学依据的,“跟拍摄有关的常识,是很仔细地咨询了医生,我们的演员站位,麻醉师、护士、主刀医生站位,都很讲究。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仪等,全是专业的。而且在电影中还出现过‘噪音昏厥症’,也许有的人觉得很扯,但是也是有案例的。而片中臆想的部分是‘输血理论’,这是电影自成的逻辑。”# o& V1 F: o5 k8 A! F9 V# c
医学专家:
' S, T1 U: e$ j B “心脏记忆”说法美国最多
, P1 Z( n4 _7 H) D6 X) a; \7 m 陕西省人民医院心脏外科石践博士昨日告诉记者,“心脏移植记忆”有这个说法,但不是主流的。从人类现有的医学研究来看,心脏没有记忆功能,也没有传递记忆的功能,“我个人认为,现在医学还是经验型科学,人类对自身了解还很少。”石践说,坚持“心脏移植记忆”说法最多的在美国,美国病例中有10%这样的状况,我们国内也有,江苏卫视还做过一期这样的节目,移植后,性格变得和供体一样。
" S! j# O1 Y8 M8 K5 X 根据石博士的提示,记者找到江苏卫视的该期报道,报道的是东北一个退休男人65岁了,做了心脏移植后就变了:从懦弱变得好斗,从沉默变得开朗,从木讷变得浪漫,从不爱运动变得很爱运动。本报记者 唐爱明9 `3 Z& x3 z" H9 s: J' `3 r3 ]9 _
(责编: 水门汀)
# L2 a7 {6 l% U+ _0 N; p- c# c$ P) O1 u; W. ?9 |: F,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