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广告投放 虚位以待【阿里云】2核2G云新老同享 99元/年,续费同价做网站就用糖果主机-sugarhosts.comJtti.com-新加坡服务器,美国服务器,香港服务器
查看: 453|回复: 0

蛟龙号22日将冲击中国载人潜水5000米新纪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 年 7 月 22 日 00:4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0 Q. d, c8 J! `" \% ?* ]
8 P) q8 B2 s' E# d7 g4 a9 A

+ j# s, W6 o# I4 p: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5 v4 U2 m9 W! f, ?( o" P9 @$ O* c
图表:5000米载人深潜首试成功 “蛟龙”首破4000米深度 新华社记者 高微 编制$ |# I* Z; U1 Z: D. \# P7 K4 q# ]
3 r5 ]( l8 T$ P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k1 l8 |, }/ i( S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开始下潜任务(视频截图)。3 K- a/ V( q: [, R! V/ u
  新华网北京7月21日电0 @0 L- `3 T" N4 |  L; k! t* Y6 Y- e
  题:中华有勇士 深海舞“蛟龙”--写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破4000米深度之际& U6 w; `- B4 P+ b( I
  新华社记者 罗沙 余晓洁
% H8 w  ~- i: O, G4 K" O$ O  2011年7月21日,在远离祖国的东太平洋海试区域,中国人创造了历史--将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次下潜到4000米以下的深海。
2 ^3 g& v, A# S& [  22日,三名中国勇士将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冲击中国载人潜水5000米的新纪录。
4 S* w/ y) K. E6 ^7 n- Z  突破:向着深海的奇迹
) v; i" |  Z& h" h+ l) T3 F  21日凌晨,对每一个参与中国载人深潜工程的人来说,都是一个不眠之夜。位于北京市复兴门外国家海洋局大楼的“蛟龙”号海试陆基保障中心灯火通明,一张张或年轻、或年长的面孔闪耀着兴奋和自豪。% |, x/ y6 Q+ P
  1万余公里之外的东北太平洋,搭载着“蛟龙”号的“向阳红09”船在风浪中时隐时现,红白相间的中国“龙”全身披挂,整装待发。
" F! i7 z( V+ X5 _. c  凌晨3点,海试现场指挥部刘峰总指挥下达了下潜指令,崔维成、叶聪、杨波三名潜航员驾驭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开始了下潜任务。4点,下潜深度达到1777.7米,5点26分达到4027米,潜水器抛弃压载铁后开始上浮,7点48分浮出水面,8点回收至甲板。
/ f. V! T7 j" E! \/ B. j; I  “与3000米级海试时的初试牛刀相比,‘蛟龙’号这次突破4000米,显得十分轻车熟路。”21日下午2时许,面对新华社记者的提问,中国大洋协会秘书长、载人海试领导小组副组长金建才回想起刚刚度过的不眠之夜,平静地说。4 p2 P( w# {2 m; P. D! K
  “毕竟,这是在备选区域进行的实验,海水、海底情况都比较陌生。所以在海试过程中,我最担心的是安全问题。”金建才说,“但我们完成得相当顺利,这也为下一步冲击5000米深度奠定了信心和基础。”+ S" w( M9 |. y, ]8 X/ q
  这时,“蛟龙”号海试总指挥刘峰从“向阳红09”船上打来电话。8 U, o7 d4 J! D$ X
  “当地水深多少?”金建才询问道。9 l- r$ r. ~1 B. A. H& J- ^
  “5100多米。”
; S9 A" d9 s6 n+ J: N+ O# J" T7 d) f& v  “潜航员状态如何?”+ b7 j' x+ c  R; f. `3 r
  “都很良好。”
; ]5 T& j; H; d" e. |5 `  “海况怎么样,风有多大?”
# {( f: ]0 C; N$ }# M! j  “基本稳定,风有时候超过4级,还是有点大。”7 c. _$ @+ H) }, c7 ~
  “‘蛟龙’如何?”
  t, h0 ?6 a: `; a1 W/ E  “潜水器状态良好,两个机械手还在微调。”
$ o( e# J; D7 f* Y+ G& }7 h  ……
' U+ R' B% k, g( j, z9 U  此时的中国“龙”,已经为向5000米深海进发做好了准备。北京时间22日凌晨4点30分,“蛟龙”号将再一次就位,向我国载人深潜奇迹发起冲击。+ j0 Q) z4 l, B  D
  使命:为了海洋科学梦想7 o' b  R# E% M* ^8 }* j- k& g+ a
  用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的话来说,未来十几天,将是见证我国载人深潜奇迹的时刻。而“蛟龙”号此行的使命,就是在茫茫大洋中实现中国人“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攀登科学高峰、探索深海奥妙”的科学梦想。
4 N" q3 J5 T2 G! {! ]  P9 q: Y  去年夏天,“蛟龙”号在3000米级海试中最深下潜到3759米,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第5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 W- P& r$ Q* B1 @  今年的海试,“蛟龙”号除了将冲击5000米深度,还将开展海底照相、摄像、海底地形地貌测量、海洋环境参数测量、海底定点取样等作业试验与应用,全面考核其在5000米水深的设计功能和性能,进一步锻炼和培养我国载人深潜技术能力。1 P: \6 V* e( g7 V
  “这次5000米级海试的总体目标,就是在去年3000米级海试的基础上,针对3000米海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今后的实际应用,对‘蛟龙’号进行技术改造。”金建才说,“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下一步7000米级海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n+ A" U: C4 {
  “除了提升技术装备水平,这次海试还肩负着培养专业潜航员的重要任务。”金建才说。5 r* I* p# i0 z( }; x( W
  7月1日,搭载“蛟龙”号的“向阳红09”船从位于江苏江阴的苏南国际码头起航。
+ F  a9 a  G7 d  q& W* X0 a* s  7月16日,航行将近1万公里的“向阳红09”船抵达东北太平洋海试区域。
+ ~7 R( S' f2 ~. w$ K  7月的东北太平洋,天气一反往常,海面风急云密,波涛汹涌。在原定海试区域气象条件迟迟无法符合海试条件的情况下,海试指挥部毅然决定,启用应急预案,南下寻找备用试验区。, W5 z! e* m& G& }/ F+ v
  征程:艰险挡不住的中国龙9 ~. W/ g$ e+ ^0 U  a0 @, f
  用“一路风浪 一路颠簸”来形容“蛟龙”号此行再恰当也不过了。
3 C+ B* ~* e3 S% \  “现在风浪较大,母船低速航行。我们先后经受到3次低气压影响,6到7级大风,颠簸严重,队员晕船,行走困难。”16日进入海试区域后,刘峰第一时间通过视频连线向正在北京密切关注“蛟龙号”海试的刘赐贵汇报。( D1 x* L* G8 {% w& W
  “备选A区所在的海域处在东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南缘。与常年同期相比,今年的副高强度明显偏南,造成这一海域风大浪高。”金建才说。
, B) F& ]  u7 `; I6 `  作为“蛟龙”号冲击5000米深度的首选海域,备选A区位于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东北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西区。* M  y! ]$ v" M+ _% ^+ a- O
  “这个区域中国大洋协会每年都有船舶过去,对这里的海况比较熟悉。通常每年7月、8月的海上条件是最好的。但是16日至18日,备选A区以偏东风为主,风力6至7级,涌浪2.0至3.0米,无法满足作业要求。”金建才说。
) z3 E" O# S) ?( h* w3 P  根据大洋协会指定的海试规程,“蛟龙”号海试最基本的条件是风不超过3级,浪不超过4级。海试现场总指挥经请示“蛟龙号”海试领导小组,决定向南前进。  h/ U, |) {2 I3 w) ?$ _
  在“向阳红09”船前往备选B区的途中,虽然逐渐远离副高强梯度区,风浪有所减小,但由于要经过赤道辐合带,有对流云系发展,造成短时强降雨。在这种情况下,“向阳红09”船穿过备选B区,继续向备选C区前进。
; H8 J6 y3 G, T7 I. H% z  “对备选C区我们其实并不熟悉,风浪也不小。”金建才说,“但这里相对原定海域情况好得多,海底情况同样符合海试要求,可以进行海底取样等科学研究。因此,我们决定,海试就在这里进行。”
  z1 g0 O0 G- ~% w& B$ t! n  来自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的综合分析显示,预计海试区域几天又将迎来一次风浪过程,“蛟龙”之行,依然艰险重重。
' H. x2 u) e$ T7 f  勇士:深海探索的前行者6 X: c# y* C) V) r! C- l4 A) M
  21日,8时许,刚刚驾驶“蛟龙”号突破4000米深海的潜航员叶聪、崔维成、杨波依次出舱。
2 |& O, s" B- @+ t" I  G  从水压高达400个大气压的深海重新浮出水面,再次呼吸到新鲜空气后,三名勇士写满疲惫的脸,笑了。海试队的队友们都过来拍拍他们的肩膀,无声地祝贺。
1 ]! {. ~2 T4 o  自古以来,人类就对蔚蓝色的海洋充满了憧憬,渴望有一天潜到神秘海底一探究竟。32岁的小伙叶聪做到了。在过去40次驾驶“蛟龙”成功探访深海,每一步都往深海更进一步。# V: E4 R4 u7 O% n- Q9 k0 |. b8 H
  熟悉叶聪的人叫他“深海的哥”。其实,叶聪不仅是载人潜水器的驾驶员,更是一名科研和设计人员。他全程参与了“蛟龙”号的研制过程。6 X" X# [, s5 n& p1 d
  “‘蛟龙’凝聚了上百个科研单位和企业上千名科研人员多年的心血,光702所就有百余位科研人员参与其中,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叶聪说。
6 d; ?8 `( k+ V) f8 o9 ^6 B  21日中午,大洋协会一间普通的办公室里,76岁的“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歪在椅子上睡着了。
6 p: q$ G/ b) D0 i. E$ E  在过去的3天里,紧盯“蛟龙”动态的老人一共只睡了4个小时。
+ J) ~5 g: A# Z- Z  P, V3 Y: t0 ]  “干了一辈子海洋,能看到‘蛟龙’号一步步由‘浅蓝’潜入‘深海’,标志着我国深海技术的一步步突破,非常高兴。”徐老说。/ u4 X! X; o* L) Y$ |1 ^0 f- b7 U4 l
  有人说,这位老人生命的高度,有一种独特的衡量--“蛟龙”号深潜的深度。' H/ K4 P8 Y+ C+ \
  他毕业设计做的是水面舰船,工作后接受了水下潜艇结构的研发任务,专业慢慢从水面“潜”到了水下。3 b9 j3 Q4 h6 }6 ^" [
  “我的脑海中,经常想象这样一幅画面:我们的潜航员驾驶着我国自主建造的深潜器,在大洋深处航行,带回各种矿物资源、前所未见的物种,造福我们的社会和人民。”徐芑南说,“等到那一天,我觉得我的使命可以算完成了。”) c6 Z2 s3 F$ o7 K
.blkComment p a:link{text-decoration:none}                        .blkComment p a:hover{text-decoration:underline}                                                
$ X% D# _" s; |; M) n. \
2 q0 F% X- K4 s) b' A4 a5 g! _
Jgwy.Com - Free Web Hosting Guide & Directory In China since 2001! Jgwy.Net-Jglt.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光论坛

GMT+8, 2025 年 2 月 26 日 07:36 , Processed in 0.03878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