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5 年 4 月 4 日 20: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腾讯云】2核2G云服务器新老同享 99元/年,续费同价](https://jgwy.net/data/attachment/common/cf/090515m4dy7z45qqoqap50.png)
7000亿的“三公”消费
据中国经济时报报道:2004年全国用于公款吃喝招待、公车消费和公费出国的开支共计高 ( e# D4 m( t1 s
( `, h4 y2 L+ `4 b4 `- s
原温州副市长杨秀珠贪污公款1100余万& [8 j: _- N2 |5 _
达7000亿元人民币,其中公车消费3000亿,吃喝、出国各2000亿。 ( U Z% E3 s3 E0 R
这7000亿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呢?第一,如果按我国13亿人口计算,平均每人要为“三公”付出的代价是538元还多,而这个数字是我国中等以下城镇大多数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第二,据“中国人口信息网”的资料,2002年我国17---64岁的有劳动能力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年龄段的人口比例为总人口的70.2%,现在也大体维持这个水平,也就是说在全国13亿人口中,这个范围的约9亿人,如减去正在学习阶段的在校生,剩下的只有8亿多,平均每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为“三公”付出的代价约800多元,是我国北方地区农民一季农作物的产值。第三,我国2004年完成税收25718亿元,我国开放最早的广州市2004年完成776,37亿元,也就是说这7000亿的“三公”消费,相当于9个广州市的年税收收入。这样一算,这7000亿真的让人感到很沉重。
9 g& T% h h0 R" z- f 其实,对这样的7000亿感到沉重的并非只有老百姓,国家也曾采取各种措施予以改进。仅公款吃喝历年来出台多个规定,“四菜一汤”、“宴席税”、“实名制”等,结果收效甚微;公车改革更是沸沸扬扬,改革“成果”得不到大多数公众的认可;出国考察,有关部门也多次规定,可总是“对策”高于“政策”。为什么治理“三公”这么难?老百姓一言一弊之:因为能“享受”“三公”待遇的多是各级官员,让他们用自己的手“割”自己的肉,难啊!
# v; X+ Z* t, I }& q* C9 M 对这7000亿的“三公”消费,国家感到沉重,老百姓感到沉重,也有的人认为很正常,并没有“沉重”的感觉。这就是一些经常从“三公”消费中得到实惠的人。他们中有的“烟酒基本靠送,工资基本不动”、有的“公车一转,财源不断”、有的把出国“考察”当作一种“恩赐”,一种“待遇”,出去一趟几万、几十万元花了,至于“考察”出了什么?只有自己知道。你想,这样的人能对7000亿的“三公”消费有“沉重”感吗?
! t* `' e2 e7 J% d+ u# Y2 D. G' J) U 话又说回来,“沉重”归沉重,随着社会的进步,思想观念的转变,现在的老百姓对“三公”消费的“合理存在”是有一定的理解和宽容度的。从上到下他们并不否定这种消费的“必要”,只是希望能堵塞漏洞,完善管理,把纳税人的钱真正用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刀刃”上去。(作者:李季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