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广告投放 虚位以待【阿里云】2核2G云新老同享 99元/年,续费同价做网站就用糖果主机-sugarhosts.comJtti.com-新加坡服务器,美国服务器,香港服务器
查看: 272|回复: 1

发现楼兰最后之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 年 10 月 8 日 13: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U& R  g0 g3 s( d;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为“楼兰美女”复原图   ■楼兰探险史中最有名的遗址被中国& p; k: i0 Y: f4 B
科学家意外发现    ■一座汉时古墓和一座距今2000年前的婴儿墓同时出土    近日,新疆考古的专家在孔雀河下游发现了
; E& a6 }6 R6 r9 {8 F& p20世纪30年代曾发掘过的“5号小河墓地”与近10处古人类的遗存。    新疆文物考古所前所长王炳华教授说,这一发现弥补了
" r5 [- m1 V+ W8 Y9 ], W& e中国学术界60多年的遗憾。    2000年12月26日,由我国从事大气物理、水文、地貌、考古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中国科学探险
- K6 v3 q; ]4 U: Y! u- }! ~5 f协会探险考察队从北京出发,赶赴塔里木河下游,进行为期20余天的探险考察。    据科考队长、著名科学探险家高登义介
) R7 ]1 v; y: N- ]9 V1 j, f, u绍,此次科考活动地面工作的重点是在“小河”地区展开。科考队将借助沙漠车的帮助,由全球定位系统(GPS)导引,用直升机' v7 H$ f& }3 E: ?# I* p
对楼兰地区进行拍摄。同时穿插在塔里木河下游,考察水资源的变化和以胡杨林植被为主的衰退情况。    近日,13位新疆沙
6 F$ {) A& n* k6 k, T漠、考古、文物保护、地理、环境及野生动物研究、探险旅游等不同学科的专家,深入新疆孔雀河下游罗布尔荒漠地带。在考察% e( x7 z" U, l1 @4 E& j4 Q5 H
中,他们意外发现了20世纪30年代瑞典著名考古学家贝格曼曾发掘过的“5号小河墓地  与近10处古代人类遗存。    据悉,一; w8 m- N4 j! }( x# J, d
座汉晋时期古墓和一座距今约2000年前婴儿墓,已于前几天同时出土。成人彩棺图案以黄、橘红、绿等色彩绘,有铜钱、花卉纹
. M7 w& b- m+ r+ g样,并以斜线分格。整个彩棺图案,虽经近2000年的岁月,却仍如新绘一般。    此次考察考古学科负责人,新疆文物考古研
6 U, R, z5 r' n5 z' E4 k% r究所前所长王炳华教授告诉记者,这一发现,不仅为考古、古代罗布尔文明、丝绸之路北道地理环境等多学科研究提供了重要科0 W) ]( W2 g0 @6 i, B
学依据,而且弥补了中国学术界60多年来在这一研究领域巨大而沉重的遗憾。    ■神秘的“5号小河墓地”    楼兰“5号
! K1 ]8 J8 p; F  P% p小河墓地”在整部楼兰探险史中,是最有名的遗址。楼兰人在这里为王族修建了寄托民族之根的陵墓,以一条运河———“小, h* r2 \8 I$ O( H+ d9 q6 C
河”作为通向圣地的大道。只要关闭运河龙口,让河床断流,这个墓地就被“封闭”在一个不容外人侵入、打扰的禁地。但至今
" g& ?: b3 J; c( ?& b仍是疑迷难解的神秘之域。自从1934年,探险家奥尔得克等人发现了那个“有1000口棺材的小山丘”———“5号小河墓地”后,
8 T% ?9 z/ O. N7 O5 k: N, [60多年过去了,再没有人踏上去,重睹“楼兰公主”那“东方蒙娜丽莎”式的神秘微笑。    近日,王炳华等一行来到新疆孔
# L! f2 G* x# s雀河流域,那是一片无人地带,荒漠、沙漠交集。孔雀河已经断流,故道布满了沙枣、胡杨、红柳,且兽迹纵横。贝格曼当年划: q6 X" x/ N9 i6 z! B
过船的小河,观察记录过的咸水湖,如今已化为沙漠及光裸的河滩。只有河谷台地上稀落的红柳沙包、枯死胡杨,在诉说60多年
6 V% g/ T4 m% k! k% o来这片地区巨大而激烈的地理环境变化。河水变化及在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的人类活动,是导致这一环境改变的根本原因。   + x1 S# y/ n3 ]
 王炳华教授说,从蹄印观察,这些野生动物主要为鹅喉羚、塔里木兔、狼,也有可能是雪豹的迹痕。在考察过程中他们曾两次
0 Z, h3 ]9 v& O/ R: t发现珍稀濒危动物野骆驼。第一次是在北纬40度40分487秒,东经88度28分387秒处,发现了一只野骆驼。另外在大雪之后他们见0 A' [7 M" m: r! t- Q* W4 q% \
到一串野骆驼蹄印,蹄痕特别清晰。    到了孔雀河下游,王教授忽然看到一处形制特殊的大型墓地,凭着多年的考古经验他8 w  F' t; a, ]# I& A
断定其一定具有重大考古价值。墓地是一个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高达6-7米的巨大圆形沙丘。它的顶部布满了100来根高2-3米
# G( H) ^1 u) j$ N& }! ~9 h8 L的棱形木柱、卵圆形立木,中部为八棱形柱体、顶部呈尖锥状的木质立柱,其南北为立木围栅。立木周围,是丛丛密密的船形木1 Y' s+ |5 J( R. W! ~
棺,约有140座以上。大部分已被破坏,个别人体仍然暴露在地表。一件形体大小如真人,宽胸细腰、臀部肥硕、女性特征明显的, m* s. H! f- w5 r, n1 N# q. q0 y
木雕像倾仆在巨型沙丘脚下。当年贝格曼报道过的另两名男根突出的男性木雕像已经消失不见。    据王教授分析,这处古墓
  h$ x# s& v9 x* {! j地,绝不是一处普通的丛葬墓地,它实际上是孔雀河下游远古居民崇奉的神山。种种迹象表明:在这处丛葬墓地里,寄托着孔雀
" L$ b% o$ c( c河下游远古居民对祖先虔诚的崇拜,他们祈求部落人丁兴旺、祈求获得强大生殖能力。    王教授告诉记者,这些资料,对认
4 m! O$ U: r' H! F0 }识孔雀河下游古代居民的原始宗教崇拜、生殖崇拜及造型艺术等具有重大科学价值。与孔雀河下游、距今近4000年的古墓沟墓地& Y6 F  c- P  X) Z
相比较,它们在埋葬习俗、棺木形制、死者衣帽样式、随葬草蒌等均有相同相通之处。只不过古墓沟墓地时代稍早,但它们都是
% C6 W: a2 o/ u# \孔雀河下游青铜时代的古墓葬遗存。    这对认识罗布尔地区古代文明、居民种族成分、农业、率牧业经营及毛纺织、毛毡、) s& _( x% A; w. A% l
皮革等手工业曾经达到的水平,均是无可替代的重要资料,填补着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    ■“消失”的王陵    据王教
, h+ C! U: r4 g, u" [授介绍,每年的四五月间,是楼兰罗布荒原的“风季”,且酷暑难当。1934年5月,一支探险队在楼兰库姆河边扎下营地。他们要
2 [. i5 W: X" t! x+ l寻找隐藏在库姆河流域的一个“有一千口棺材”的古墓地。    两个月中,罗布“猎驼人”奥尔得克等人一次次搜寻都劳而无
3 Z  `* O/ n' H# m功。就连奥尔得克本人都猜测,古墓已让十几年间新形成的河湖水域给淹没了,或者是被某次强烈的黑风暴重新埋葬了。月底,# ~$ P2 |3 S: ~0 C; a: i; x
探险队向更靠近罗布荒原西南的绿洲带挺进。    不久,他们发现了一条流向东南的河流。它有20米宽,总长约120公里,水流7 }1 d  H/ C' e: f3 S
迟滞,一串串小湖沼被芦苇、红柳环绕。它是库姆河复苏后出现的新河,历史不足10年。在他们沿这条河流进入沙漠前,临时给" e# s* J8 Y  w# A, _
它起了一个名字“小河”。“小河”东岸4-5公里,有一个浑圆的小山丘。远远看去山丘顶部有一片密密的枯立木,高4-5米。
* h9 ]4 W* P* Z2 s  M奇怪的是,枯立木的株距极近,一株连着一株,互相支撑着。    山丘上,遍地都是木乃伊、骷髅、被支解的躯体、随时绊腿" a5 b7 j8 o6 P6 X/ P# {( l* h! K$ f
的巨大木板和厚毛织物碎片。在一船形木棺中,有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打开棺木,严密的裹尸布一碰就风化成粉末了。揭开覆
8 R" s& G4 @0 F# ~; v; H3 k盖在面部的朽布,一个年轻美丽的姑娘,双目紧闭,嘴角微翘,就像着了魔法刚刚睡去,脸上浮现着神秘会心的微笑。这就是传. X$ Z1 A3 a" r) R- q$ {
说中的“楼兰公主”或“罗布女王”。她已在沙漠之下沉睡了2000多年。她长发披肩,身材娇小,身高仅5.2英尺。    在10
, _! v, [+ D( A* o* S5 e3 E×16平方米的山顶,有彩绘的巨大木柱,精美的木栅栏,真人一样大的木雕人像,醒目的享堂(墓地的地面建筑)。专家认% _+ m7 E9 j6 u
定,它绝不是为普通楼兰人修建的,而是一处重要陵墓。    1998年,一批考古专家力尽艰难险阻到达了罗布荒漠。他们意外$ D! k, G) ~9 M  G5 V" S
地看到了一些类似废弃的城墙的痕迹,无所遮掩地袒露于黄天之下。在一个百岁罗布老人的指引下,证实这是一个已成为废墟的
# m2 `  Z* Y  L6 U7 ~罗布人的村庄。    王教授说,小河也许是一个楼兰古遗址———古城居民们的公共墓地。经过近百年来探险家、考古家们的
0 W) F  U4 Y5 b9 \6 |$ n' G- L3 S3 p忙碌,已在罗布荒漠发现了许多大规模的墓葬及随葬物品。那么,在沉寂了千年的楼兰荒漠里,会不会隐藏着类似秦始皇陵兵马0 R: D$ q# Q+ s. _/ v" W& V
俑那样世间少有的旷世杰作或未被发现的奇迹?王教授的推测是肯定的,这个奇迹,就是尚未露面的“王陵”。    ■楼兰人0 g* S4 ]3 K4 a' _6 Y8 T: T
到底源于何处    曾经是谁在楼兰这方神秘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又是谁的聪颖才智创造了灿烂夺目的绿洲文明?对于这个问题. g4 N2 A- s5 t8 ^
的研究一直都是引人入胜,扑朔迷离。    北大考古系教授林海村说:“楼兰人使用中亚去卢文作为官方文字,而楼兰本族语
2 D* L3 s% z2 U! ~9 C# c, P言却是一种印欧语系的语言,学术界称作‘吐火罗语’。”“楼兰人类学研究的结论和楼兰语言学研究结果再一次提醒我们,在
' w$ H/ ]- H, l  u% G+ r! m, b遥远的古代,有一支印欧人部落生活在远离欧洲的楼兰。”因而,此书的观点认为,楼兰人是“漂泊东方的印欧人古部落”。  9 C1 R8 I& ^+ z  _/ a
  然而,“楼兰人到底源于何处”这一问题并没有取得一致的观点。有一种观点认为楼兰人属于雅利安人。社科院楼兰考古专
# [  S3 B: ~7 Q$ e( Y/ ?家杨连告诉记者,80年代,他去楼兰,他见到过一位30多岁男子,身材很高,有2米左右。他特地为他拍了一张照片,和他站在一
, r+ C# U+ L0 P$ i  ?起的男孩才到他的胸部。    据近期我国某人类学家从基因学、器物学的角度所作的研究表明,楼兰人更接近于古代阿富汗
2 x4 y" I8 s  v) {6 h4 V" |人,这又是一个全新的论点。    王教授说,那具保存完好的女尸,浅色头发,眉弓发育,鼻骨挺直的形象,明显具有高加索
' \3 y( U, ]- y( F7 r人种特征。这与人类学家对墓地出土人骨进行体质人类学测量的结果完全吻合。到了汉代楼兰王国时期,楼兰居民的种族构成又
& W5 {, V7 l' b5 W0 l1 C" D有了新的发展。他们与高加索人种共生,其中还有蒙古人种的存在。亚欧旧大陆上的古代居民都曾把这片并非绿草如茵的土地作
' h  Y# T/ `3 J7 k' z为过自己的驻脚点,希望能够在此营造美好的家园!    新发现的“5号小河墓地”与10处古人类遗址,不久将会给我们一个最
" K! e( e( h  q  X+ J/ S: X9 J有说服力的答案,以揭开这个谜底。    ■“太阳墓葬”为楼兰毁灭埋下隐患    王教授透露,在孔雀河下游两岸,新发现0 ^( @( `* z; N( Y; k, |- c
了近10处古代人类遗址。一些石球、手制加沙陶片、青铜器碎片、三棱形带翼铜镞、兽骨、料珠等人类遗物,暴露在未被沙丘完
( q  v# R* P6 d6 p1 R1 X( s全覆盖的黄土地表面。还有一些5000-6000年以前的石刀、石矛、石箭头、细小石叶、石核等。这清楚地显示,今天已是不毛之) p9 V! r2 I0 \* H# D2 i9 |; Y
地的楼兰,自新石器后期、青铜时代直至汉代前期,的确曾绿草萋萋,森林覆盖率达到40%。    2000年前,那里是丝绸之路
# i' ^# ]; v% o% L1 [7 T% T上的南北贯通、东西交汇的重要交通枢纽;我国古代西部对外开放最繁华的商城。这里的居民也种植小麦、饲养牛羊。他们的日
6 h4 {3 M8 d( |. I$ [4 {& x" [, E+ Z常用品是胡杨木、兽角、草编类制品。这个显赫一时的古代商城为何会在极短的时间内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其中到底隐藏着什么
5 {, c& d6 C% e4 b, z# w4 O; C呢?    王教授告诉记者,楼兰在毁灭的过程中,生态环境的破坏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楼兰曾是个河网遍布、  w4 J, f, B- T, i: c0 Y
生机勃勃的绿洲。然而声势浩大的“太阳墓葬”却为楼兰的毁灭埋下了隐患。    “太阳墓”外表奇特而壮观,围绕墓穴的是
* `. s; k5 i% I5 C, l5 c6 E一层套一层的共七层由细而粗的圆木。木桩由内而外,粗细有序。圈外又有呈放射状四面展开的列木,井然不乱,蔚为壮观,整* k  v& ]' |+ \: e9 I
个外形酷似一个太阳,很容易让人产生各种神秘的联想。“太阳墓”的盛行,大量树木被砍伐,使楼兰人在不知不觉中埋葬了自
3 u/ ~, ]) c1 b' G己的家园。据已发现的七座墓葬中,成材圆木达一万多根,数量之多,令人咋舌。    王教授认为,生态的破坏也不能仅仅归
& q" k7 a# Z8 e' f% S1 d) r8 A8 ]* Z# ?结于“太阳墓”,各种因素的合成力量必然会导致生态的失衡。楼兰地处内陆,气候干燥,久而久之,原来芳草遍地的绿洲再也
/ |2 {3 B/ x4 D/ j留不住一片绿色。在出土的汉文简牍中,可以了解到楼兰士兵口粮减少的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楼兰环境恶化后的困顿。   ' x9 v2 L/ B( A9 N. k- w! ~4 N
 另外,战争直接导致楼兰古国的消亡也是完全可能的。在海上贸易时代之前,东西方贸易只有一条漫长的“丝绸之路”。“丝
3 D# P: ?* x( y7 D3 V  _  H9 h绸之路”沿线各国,尤其是塔里木南边的鄯善,就成了周边列强掠夺的重要对象。    人类利益的驱动,也是一个导致环境改  P. O1 A3 L' E( f' z, d/ V
变的重要力量。公元4世纪时,楼兰逐渐废弃。其主要原因是:公元4世纪后,自敦煌进入西域的古道有了很大的发展,除了通过' l$ E& ]: L& F# Y; W. J
伊州(今哈密)一途外,还有新开拓、交通更为方便的大海道。交通路线变更,立即使楼兰丧失了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      |& A) T- c9 v5 K+ p2 x
■“60泉”———野骆驼的极乐园   “60泉”在楼兰的兴衰、罗布荒漠的深入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一系列的有关
4 u+ W& G* q2 c/ O7 \: T楼兰的书中,只有《最后的罗布人》一书中提到“60泉”这几个不起眼的字,其它就没有什么详细的介绍了。    王教授告诉# Z* i# ?6 @( J  B, Y: }1 G6 P4 c
记者,最先发现“60泉”的是俄国人科洛兹洛夫。1901年,瑞典探险家赫定开始向罗布进军,想要穿越整个罗布荒漠。水源是不
7 E9 Z4 N9 `) }  l4 [, J( i可或缺的因素,于是赫定雇请了一个罗布老猎人做向导。当时罗布荒漠常常出没着成群结队的野骆驼,罗布猎人经常跟踪驼队。; m/ m( e& n9 [3 g
骆驼虽号称“沙漠之舟”,但在冬季,它们仍需要穿越荒漠到一个固定地点去饮水。    而“60泉”就是当时罗布荒漠一年四
' y8 S7 D7 @& s0 w; w6 T6 e% f季的不动泉。这里,便是上天留给野骆驼的最后一个栖身地。赫定将它称为“野骆驼的极乐园”。他们在“60泉”的水源供应下) V& j) M& L, Z, `2 v$ }, U
继续南行,后来发现了楼兰古城。“60泉”,用罗布人的语言叫“阿提米西布拉克”,是多的意思。而此处的60也并不是泉水数, {0 ]# Q8 D6 V- O0 h" i
目的确指。    沙漠中,饮用水是生命线。那么对于每一个试图进入楼兰古城穿越罗布荒漠的人来说,“60泉”就是这个“生" r; b4 F  T/ C' I9 c5 J* z
命线”。“60泉”处在古丝绸之路上,是楼兰对外商贸的必经之路。对古丝绸之路的繁荣与今天楼兰的考古挖掘,它都起着至关' U; ]4 j* |. L& |
重要的作用。那么,“60泉”今天又如何?    王教授说,据最新的发现表明,它已经不存在了。做此推测的原因有二:一是
1 }8 F; D" u1 a$ d8 L. i! b7 M罗布荒漠整体地下水位已不到10米,这就使“60泉”难以存在;二是从野生动物的角度来说,“60泉”被称为“野骆驼的极乐  g' `6 ?8 O  R  J# b9 i
园”,是适合野生动物栖息的最佳场所。如果“60泉”仍然存在,那么今天的罗布荒漠也应有成群结队的野骆驼的足迹。赫定曾9 ^3 j' t3 W7 i" {5 [8 k
经记载,他在水边发现了许多野生动物的有规律性的足迹,这可以作为水源存在的证明。但是今天,罗布荒漠几乎没有野生动物
) f$ y9 v7 L" K3 _的出没。中国最大的野骆驼聚集地就是罗布地区。然而这种适应沙漠生存的“沙漠之舟”在罗布荒漠都几乎绝迹。这一切都说明
3 q3 t% [" a1 S“60泉”已成为一段历史,已不复存在了。
Jgwy.Com - Free Web Hosting Guide & Directory In China since 2001! Jgwy.Net-Jglt.Net
 楼主| 发表于 2005 年 10 月 8 日 13: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腾讯云】2核2G云服务器新老同享 99元/年,续费同价

发现楼兰最后之谜

  
; w* H8 @7 k8 x: X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为“楼兰美女”复原图   ■楼兰探险史中最有名的遗址被中国
0 L0 A& |6 r# U科学家意外发现    ■一座汉时古墓和一座距今2000年前的婴儿墓同时出土    近日,新疆考古的专家在孔雀河下游发现了
9 K. f% S4 p  Q* d20世纪30年代曾发掘过的“5号小河墓地”与近10处古人类的遗存。    新疆文物考古所前所长王炳华教授说,这一发现弥补了: Q) @; X: w1 Z5 w6 c! e1 D
中国学术界60多年的遗憾。    2000年12月26日,由我国从事大气物理、水文、地貌、考古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中国科学探险
" n# c2 r- L6 b+ w; d( j$ e% v协会探险考察队从北京出发,赶赴塔里木河下游,进行为期20余天的探险考察。    据科考队长、著名科学探险家高登义介1 \8 A. s" ~+ B5 T8 G# ~8 s( ~7 X
绍,此次科考活动地面工作的重点是在“小河”地区展开。科考队将借助沙漠车的帮助,由全球定位系统(GPS)导引,用直升机
) n# M- a( {5 C7 D- q对楼兰地区进行拍摄。同时穿插在塔里木河下游,考察水资源的变化和以胡杨林植被为主的衰退情况。    近日,13位新疆沙9 c% {4 v3 U& q) ^2 U. x( v3 H
漠、考古、文物保护、地理、环境及野生动物研究、探险旅游等不同学科的专家,深入新疆孔雀河下游罗布尔荒漠地带。在考察0 J$ M8 O- v- U1 j, a' y2 d
中,他们意外发现了20世纪30年代瑞典著名考古学家贝格曼曾发掘过的“5号小河墓地  与近10处古代人类遗存。    据悉,一
  r; r; M1 X0 ^& u: S座汉晋时期古墓和一座距今约2000年前婴儿墓,已于前几天同时出土。成人彩棺图案以黄、橘红、绿等色彩绘,有铜钱、花卉纹1 R; y5 o! b. i. X9 X
样,并以斜线分格。整个彩棺图案,虽经近2000年的岁月,却仍如新绘一般。    此次考察考古学科负责人,新疆文物考古研* V7 k: V0 {; x4 i" W; q& J  h: r
究所前所长王炳华教授告诉记者,这一发现,不仅为考古、古代罗布尔文明、丝绸之路北道地理环境等多学科研究提供了重要科
+ ^  F9 {1 H% _! y学依据,而且弥补了中国学术界60多年来在这一研究领域巨大而沉重的遗憾。    ■神秘的“5号小河墓地”    楼兰“5号
( b& B# X! w6 Y3 }& @3 ^小河墓地”在整部楼兰探险史中,是最有名的遗址。楼兰人在这里为王族修建了寄托民族之根的陵墓,以一条运河———“小
2 j9 H' I% C5 L5 C/ _" n河”作为通向圣地的大道。只要关闭运河龙口,让河床断流,这个墓地就被“封闭”在一个不容外人侵入、打扰的禁地。但至今: [# W2 C4 @, {$ _( G8 C
仍是疑迷难解的神秘之域。自从1934年,探险家奥尔得克等人发现了那个“有1000口棺材的小山丘”———“5号小河墓地”后," K$ n1 C0 v) Y. G
60多年过去了,再没有人踏上去,重睹“楼兰公主”那“东方蒙娜丽莎”式的神秘微笑。    近日,王炳华等一行来到新疆孔
( W0 L2 u0 F2 v( O( Z! W雀河流域,那是一片无人地带,荒漠、沙漠交集。孔雀河已经断流,故道布满了沙枣、胡杨、红柳,且兽迹纵横。贝格曼当年划
. l$ f4 }$ P: M过船的小河,观察记录过的咸水湖,如今已化为沙漠及光裸的河滩。只有河谷台地上稀落的红柳沙包、枯死胡杨,在诉说60多年6 J: U1 _3 P/ e7 g# }2 R& M; V* N* X- g
来这片地区巨大而激烈的地理环境变化。河水变化及在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的人类活动,是导致这一环境改变的根本原因。   - x5 v! T: ?( Z+ H, c0 K
 王炳华教授说,从蹄印观察,这些野生动物主要为鹅喉羚、塔里木兔、狼,也有可能是雪豹的迹痕。在考察过程中他们曾两次
8 ?2 `; `0 |# r+ j  S发现珍稀濒危动物野骆驼。第一次是在北纬40度40分487秒,东经88度28分387秒处,发现了一只野骆驼。另外在大雪之后他们见
* H4 l5 Z- s$ q到一串野骆驼蹄印,蹄痕特别清晰。    到了孔雀河下游,王教授忽然看到一处形制特殊的大型墓地,凭着多年的考古经验他0 R+ W# [; h% ?  N9 g( {( R
断定其一定具有重大考古价值。墓地是一个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高达6-7米的巨大圆形沙丘。它的顶部布满了100来根高2-3米
" f  g( r8 P. G* M的棱形木柱、卵圆形立木,中部为八棱形柱体、顶部呈尖锥状的木质立柱,其南北为立木围栅。立木周围,是丛丛密密的船形木) T+ Q: H. U& f5 E9 ~) d
棺,约有140座以上。大部分已被破坏,个别人体仍然暴露在地表。一件形体大小如真人,宽胸细腰、臀部肥硕、女性特征明显的
* m9 b# n2 }- s; C) E' H% j木雕像倾仆在巨型沙丘脚下。当年贝格曼报道过的另两名男根突出的男性木雕像已经消失不见。    据王教授分析,这处古墓5 j( i6 v" b+ k) z7 t3 f4 f. o8 v
地,绝不是一处普通的丛葬墓地,它实际上是孔雀河下游远古居民崇奉的神山。种种迹象表明:在这处丛葬墓地里,寄托着孔雀" }+ k2 o+ r& N' B* b* B  c
河下游远古居民对祖先虔诚的崇拜,他们祈求部落人丁兴旺、祈求获得强大生殖能力。    王教授告诉记者,这些资料,对认
: s* W. L. I, V3 a识孔雀河下游古代居民的原始宗教崇拜、生殖崇拜及造型艺术等具有重大科学价值。与孔雀河下游、距今近4000年的古墓沟墓地
  @, F. W" {+ p$ J$ B相比较,它们在埋葬习俗、棺木形制、死者衣帽样式、随葬草蒌等均有相同相通之处。只不过古墓沟墓地时代稍早,但它们都是# E# e+ A2 Z+ f, k8 |, T
孔雀河下游青铜时代的古墓葬遗存。    这对认识罗布尔地区古代文明、居民种族成分、农业、率牧业经营及毛纺织、毛毡、
2 l  j+ |  P) M* ~% o& Y. I皮革等手工业曾经达到的水平,均是无可替代的重要资料,填补着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    ■“消失”的王陵    据王教. u5 m+ R1 F9 }$ B0 M( T/ f' a+ i
授介绍,每年的四五月间,是楼兰罗布荒原的“风季”,且酷暑难当。1934年5月,一支探险队在楼兰库姆河边扎下营地。他们要
* S$ n5 X/ |- G" v: e, C寻找隐藏在库姆河流域的一个“有一千口棺材”的古墓地。    两个月中,罗布“猎驼人”奥尔得克等人一次次搜寻都劳而无
- B3 i2 y; [. l; @8 E0 J8 c功。就连奥尔得克本人都猜测,古墓已让十几年间新形成的河湖水域给淹没了,或者是被某次强烈的黑风暴重新埋葬了。月底,
6 r& n8 u* e8 t: a探险队向更靠近罗布荒原西南的绿洲带挺进。    不久,他们发现了一条流向东南的河流。它有20米宽,总长约120公里,水流
* F$ l5 o( L9 a" F! {8 G迟滞,一串串小湖沼被芦苇、红柳环绕。它是库姆河复苏后出现的新河,历史不足10年。在他们沿这条河流进入沙漠前,临时给' E! W: U$ Y' k2 r* x2 s; C: ]
它起了一个名字“小河”。“小河”东岸4-5公里,有一个浑圆的小山丘。远远看去山丘顶部有一片密密的枯立木,高4-5米。! Z5 O5 H4 ]% x
奇怪的是,枯立木的株距极近,一株连着一株,互相支撑着。    山丘上,遍地都是木乃伊、骷髅、被支解的躯体、随时绊腿6 d. t. s  V3 \2 c7 L
的巨大木板和厚毛织物碎片。在一船形木棺中,有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打开棺木,严密的裹尸布一碰就风化成粉末了。揭开覆5 q$ l2 d; i4 ?' N! w1 f: q
盖在面部的朽布,一个年轻美丽的姑娘,双目紧闭,嘴角微翘,就像着了魔法刚刚睡去,脸上浮现着神秘会心的微笑。这就是传
5 a2 R1 U+ ?* ]- I& c# e( {  ~说中的“楼兰公主”或“罗布女王”。她已在沙漠之下沉睡了2000多年。她长发披肩,身材娇小,身高仅5.2英尺。    在10
) Y. J( c" h* }6 ?9 l×16平方米的山顶,有彩绘的巨大木柱,精美的木栅栏,真人一样大的木雕人像,醒目的享堂(墓地的地面建筑)。专家认
( K4 c- `/ d  |# J2 c( B9 j; Q定,它绝不是为普通楼兰人修建的,而是一处重要陵墓。    1998年,一批考古专家力尽艰难险阻到达了罗布荒漠。他们意外
$ l" w/ Z9 l7 g- v! n8 {地看到了一些类似废弃的城墙的痕迹,无所遮掩地袒露于黄天之下。在一个百岁罗布老人的指引下,证实这是一个已成为废墟的4 d) Z) M' S% V# E( f
罗布人的村庄。    王教授说,小河也许是一个楼兰古遗址———古城居民们的公共墓地。经过近百年来探险家、考古家们的
$ e, y6 V$ n/ |6 E忙碌,已在罗布荒漠发现了许多大规模的墓葬及随葬物品。那么,在沉寂了千年的楼兰荒漠里,会不会隐藏着类似秦始皇陵兵马
& p  \9 N- o8 Q4 R) m7 p0 b/ ^俑那样世间少有的旷世杰作或未被发现的奇迹?王教授的推测是肯定的,这个奇迹,就是尚未露面的“王陵”。    ■楼兰人
. [  r' `$ l3 T$ x1 A到底源于何处    曾经是谁在楼兰这方神秘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又是谁的聪颖才智创造了灿烂夺目的绿洲文明?对于这个问题" G- x, x7 J# `0 h+ ^
的研究一直都是引人入胜,扑朔迷离。    北大考古系教授林海村说:“楼兰人使用中亚去卢文作为官方文字,而楼兰本族语7 Z* D! g$ Y" h: b- y7 t) _/ H$ W
言却是一种印欧语系的语言,学术界称作‘吐火罗语’。”“楼兰人类学研究的结论和楼兰语言学研究结果再一次提醒我们,在
( C0 K" a( |+ b4 N" ]) b遥远的古代,有一支印欧人部落生活在远离欧洲的楼兰。”因而,此书的观点认为,楼兰人是“漂泊东方的印欧人古部落”。  $ v( w* ~3 X# n" G/ Z3 F5 |$ [8 m. ^
  然而,“楼兰人到底源于何处”这一问题并没有取得一致的观点。有一种观点认为楼兰人属于雅利安人。社科院楼兰考古专- t4 t# q) e* ^! b) [
家杨连告诉记者,80年代,他去楼兰,他见到过一位30多岁男子,身材很高,有2米左右。他特地为他拍了一张照片,和他站在一) h, s: Q' m% |$ }5 K9 |
起的男孩才到他的胸部。    据近期我国某人类学家从基因学、器物学的角度所作的研究表明,楼兰人更接近于古代阿富汗4 R( ^! j8 b0 W  b; }1 e
人,这又是一个全新的论点。    王教授说,那具保存完好的女尸,浅色头发,眉弓发育,鼻骨挺直的形象,明显具有高加索
6 P' k8 ~8 G- g  g( l2 i8 q7 L( f人种特征。这与人类学家对墓地出土人骨进行体质人类学测量的结果完全吻合。到了汉代楼兰王国时期,楼兰居民的种族构成又! C  z; P2 G  t* P& g& I- F. W
有了新的发展。他们与高加索人种共生,其中还有蒙古人种的存在。亚欧旧大陆上的古代居民都曾把这片并非绿草如茵的土地作+ w% e( p1 I# H  V# A6 A$ _
为过自己的驻脚点,希望能够在此营造美好的家园!    新发现的“5号小河墓地”与10处古人类遗址,不久将会给我们一个最/ |, b9 f' m9 I; t
有说服力的答案,以揭开这个谜底。    ■“太阳墓葬”为楼兰毁灭埋下隐患    王教授透露,在孔雀河下游两岸,新发现- A6 o  w' W+ P$ @
了近10处古代人类遗址。一些石球、手制加沙陶片、青铜器碎片、三棱形带翼铜镞、兽骨、料珠等人类遗物,暴露在未被沙丘完6 Z+ J, Q7 p, ^- ~
全覆盖的黄土地表面。还有一些5000-6000年以前的石刀、石矛、石箭头、细小石叶、石核等。这清楚地显示,今天已是不毛之
. U8 f0 g3 u6 r4 P4 W; K地的楼兰,自新石器后期、青铜时代直至汉代前期,的确曾绿草萋萋,森林覆盖率达到40%。    2000年前,那里是丝绸之路! i* M6 c; e8 m7 t
上的南北贯通、东西交汇的重要交通枢纽;我国古代西部对外开放最繁华的商城。这里的居民也种植小麦、饲养牛羊。他们的日
4 x6 b+ ^  O7 o9 X9 j+ A4 \( p5 H常用品是胡杨木、兽角、草编类制品。这个显赫一时的古代商城为何会在极短的时间内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其中到底隐藏着什么
0 s0 H  Y8 g+ _/ L" }% F/ ^; S2 S呢?    王教授告诉记者,楼兰在毁灭的过程中,生态环境的破坏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楼兰曾是个河网遍布、
' a2 c* b: ^, D4 e4 w1 b生机勃勃的绿洲。然而声势浩大的“太阳墓葬”却为楼兰的毁灭埋下了隐患。    “太阳墓”外表奇特而壮观,围绕墓穴的是9 h5 T! m) u& r' A
一层套一层的共七层由细而粗的圆木。木桩由内而外,粗细有序。圈外又有呈放射状四面展开的列木,井然不乱,蔚为壮观,整+ i# R: W! U$ e: s. G8 B
个外形酷似一个太阳,很容易让人产生各种神秘的联想。“太阳墓”的盛行,大量树木被砍伐,使楼兰人在不知不觉中埋葬了自% D/ `2 Q4 b/ s0 c; A) W3 S
己的家园。据已发现的七座墓葬中,成材圆木达一万多根,数量之多,令人咋舌。    王教授认为,生态的破坏也不能仅仅归
2 B5 W4 k! @4 g, f4 {9 N4 J结于“太阳墓”,各种因素的合成力量必然会导致生态的失衡。楼兰地处内陆,气候干燥,久而久之,原来芳草遍地的绿洲再也% Z% ~6 A0 x. S. s& c' y8 G
留不住一片绿色。在出土的汉文简牍中,可以了解到楼兰士兵口粮减少的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楼兰环境恶化后的困顿。   ; N- g5 d( G, J/ O9 Y
 另外,战争直接导致楼兰古国的消亡也是完全可能的。在海上贸易时代之前,东西方贸易只有一条漫长的“丝绸之路”。“丝
2 Q; x- N2 Y1 J4 _绸之路”沿线各国,尤其是塔里木南边的鄯善,就成了周边列强掠夺的重要对象。    人类利益的驱动,也是一个导致环境改3 K- C' G5 k& P% q
变的重要力量。公元4世纪时,楼兰逐渐废弃。其主要原因是:公元4世纪后,自敦煌进入西域的古道有了很大的发展,除了通过9 ~$ ?9 y9 _0 M7 @9 B1 R
伊州(今哈密)一途外,还有新开拓、交通更为方便的大海道。交通路线变更,立即使楼兰丧失了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    
( O9 Z5 `3 A/ |+ h( ?" D; r4 H■“60泉”———野骆驼的极乐园   “60泉”在楼兰的兴衰、罗布荒漠的深入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一系列的有关
7 t8 y4 q+ I& P0 S' K) V3 q楼兰的书中,只有《最后的罗布人》一书中提到“60泉”这几个不起眼的字,其它就没有什么详细的介绍了。    王教授告诉1 A! q7 O. ^1 w' s, a+ l  z0 u
记者,最先发现“60泉”的是俄国人科洛兹洛夫。1901年,瑞典探险家赫定开始向罗布进军,想要穿越整个罗布荒漠。水源是不
, A( ^3 T8 t- G可或缺的因素,于是赫定雇请了一个罗布老猎人做向导。当时罗布荒漠常常出没着成群结队的野骆驼,罗布猎人经常跟踪驼队。
9 W; Z/ s$ P3 ~骆驼虽号称“沙漠之舟”,但在冬季,它们仍需要穿越荒漠到一个固定地点去饮水。    而“60泉”就是当时罗布荒漠一年四
$ z! ~  Y: Q4 g0 R* M  S季的不动泉。这里,便是上天留给野骆驼的最后一个栖身地。赫定将它称为“野骆驼的极乐园”。他们在“60泉”的水源供应下3 ]7 f: ?8 |! b1 O% p6 t
继续南行,后来发现了楼兰古城。“60泉”,用罗布人的语言叫“阿提米西布拉克”,是多的意思。而此处的60也并不是泉水数
" _: d- Y0 r* K  f0 ?* s3 y目的确指。    沙漠中,饮用水是生命线。那么对于每一个试图进入楼兰古城穿越罗布荒漠的人来说,“60泉”就是这个“生- R; P; C- M3 S
命线”。“60泉”处在古丝绸之路上,是楼兰对外商贸的必经之路。对古丝绸之路的繁荣与今天楼兰的考古挖掘,它都起着至关- h4 C6 `; A) v7 ~0 O- W
重要的作用。那么,“60泉”今天又如何?    王教授说,据最新的发现表明,它已经不存在了。做此推测的原因有二:一是
; x% E, [7 Z1 O" c& ?$ j  \罗布荒漠整体地下水位已不到10米,这就使“60泉”难以存在;二是从野生动物的角度来说,“60泉”被称为“野骆驼的极乐( A# \9 H2 x; l( Z9 F& G
园”,是适合野生动物栖息的最佳场所。如果“60泉”仍然存在,那么今天的罗布荒漠也应有成群结队的野骆驼的足迹。赫定曾
& Z; `5 h1 z/ N+ u/ Z. j5 h- D* ~经记载,他在水边发现了许多野生动物的有规律性的足迹,这可以作为水源存在的证明。但是今天,罗布荒漠几乎没有野生动物7 v5 E7 l& r5 p2 y: J5 k
的出没。中国最大的野骆驼聚集地就是罗布地区。然而这种适应沙漠生存的“沙漠之舟”在罗布荒漠都几乎绝迹。这一切都说明
4 t! l" M- u5 N“60泉”已成为一段历史,已不复存在了。
Jgwy.Com - Free Web Hosting Guide & Directory In China since 2001! Jgwy.Net-Jglt.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光论坛

GMT+8, 2025 年 2 月 25 日 03:00 , Processed in 0.03168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