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0 f5 J9 b/ i3 B9 k' J# S6 V& r3 |0 V9 A
& E' G. [3 b" Y , t" C0 V6 E% @( y: i" V5 S) z* x
中国发展图表0 M5 ?- u: P. S0 ~( E" m
新加坡《海峡时报》网站2月16日文章 题:要成为第一,中国必须改变(作者格雷丝·吴)
2 I+ l' }5 M0 @6 f% D 中国已经正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预计将在2020年取代美国坐上世界第一的宝座。但是,通往世界第一的道路绝不同于世界第二。
" {1 Z- q8 J5 c6 S! j/ d1 f' L 中国迅速崛起的突出特点包括:中国是全世界最大出口国、最大的低端产品和盗版伪造产品生产者、最大的能源消耗国和碳排放国。7 U# L$ m6 V8 D' U% I2 t
但是,今后10年,中国必须更仔细地选择发展方式。中国不能再依赖廉价劳动力、对资源的挥霍浪费、大规模制造和仿造——中国就是以这种模式从2000年的世界第六跃升为世界第二的。7 d* s I; z, O
中国曾经享受到低成本增长的好处,但目前正为环境污染、过度依赖出口和国际社会对其产品安全及知识产权的不信任付出高昂代价。8 i6 A N# ^; H$ Y. z6 O
正如一些中国官员反复承认的,中国的经济发展 “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所以,北京将在下个月公布的“十二五”规划中宣布,中国今后5年将促进国内消费,大力发展高能效制造和环保技术等较为高端的行业。
9 A! a5 n! S+ O2 _ 有了这样影响深远的承诺,中国决定在哪方面成为世界最大、世界第一的时候就得有所选择。中国不仅是全世界最大的关键资源(比如钢铁和小麦)制造者,也很可能成为这些资源的最大储备者。中国不应该再是全世界最大的储蓄国,而应该有望创造最明显改善的社会安全体系。" B2 W- O* b$ B2 \
展望未来,中国将改变花钱的方式。中国希望从全世界最大的汽车、煤炭和烟草消耗国变成在铁路、可再生能源、环保交通和绿色生活方式等领域的领先者。3 B/ E9 |( Y' g' w
但是,如果中国在两大关键领域失败了,所有这些关于第一的讨论都可能等于零。这两个领域就是确保政治稳定和在今后10年避免出现大的社会动荡。
# Y6 r. Z! }- B 中国目前还有1.5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另外几亿人则感觉到高昂房价和医疗费用的巨大压力。北京能否及时消除资产泡沫,让老百姓分享繁荣的成果?北京需要做到这一点才能有驾驭群众的真正力量,在新的、复杂的增长道路上把经济推向前进。: {1 B9 Z7 R4 C+ b
与“冲刺”成为世界第二相比,要威为世界第一需要多得多的技巧和对平衡更敏锐的感觉。
9 Q( k. }/ F! a8 P7 } 重商主义发展模式存在隐忧
. ~. d# u6 `0 [5 h$ Z$ x 英国《每日电讯报》2月14日文章 原题:中国应该享受其胜利,有一天算一天(作者杰里米·瓦纳)
7 D( N/ J O' X4 U% }$ `+ a6 a2 V 中国终于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个时刻的象征意义大于潜在重要性。 {9 {3 v4 b2 |, _
在当今的全球舞台上,没有哪股力量的破坏性能够超过中国。中国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就规模而言的重要性。
_' X' g" Z& m. F% I9 P 中国选择通过一种投资——也就是出口——来促进增长。在全世界各大经济体当中。没有哪个经济体的国内投资占据了如此之高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份额/而消费又如此之低。这股投资热潮的后果就是大量接收世界其他国家的资源和技术,导致能源和其他农产品价格上涨,形成严重的商品过剩,然后又把这些产品出口到富裕的西方以供消费。( M c9 F% p Z
迄今为止,这种重商主义发展模式似乎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利益。不过,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迈克尔·佩蒂斯等评论人士认为,这种手法几乎注定会以灾难告终。且不说西方国家的仇恨和自卫反应,如果按照日本战后的发展经验来看,当前的高增长最终将会戛然而止。# Q/ |' N r$ y8 i5 c! Z
二战后的日本满目疮痍,人均GDP与美国的差距和如今的中国差不多。此后是由投资/出口推动的极其快速发展的阶段。时至20世纪80年代,外界对日本的评价与当前对中国的论断大抵相同,也就是日本很快将赶超美国。然而,随后出现了20年的停滞。; L* ]4 @% ]$ H& n4 ]# G+ q
日本的过度增长使其自身无法承受,中国很可能会遭遇同样的命运。国内消费可能永远不足以消耗中国的高产能。如果出口市场也无法弥合差距,增长就会停滞。
1 p8 m1 v0 J* \% S 中国领导人注意到了这些快速迫近的挑战。“十二五”规划将于下个月正式公布。该计划的关键目标之一是让中国民众尽享繁荣带来的好处,以及把经济重心从投资和出口转向消费。不错,消费增长的势头强劲,但只有作出重大调整,中国维系经济奇迹的手段才能发生明显改变。+ s; D) R4 \' K9 M5 e: ~
中国如何才能实现这一改变?货币改革本身并不能发挥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启动。由于中国的物价和工资上涨的水平相对较高,所以实际汇率升值幅度很大。即便如此,只要储蓄率保持当前的高水平,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因素就不太可能发生重大变化。通过国家控制的银行保持这些储蓄的实际负利率,就把本该投向非商业领域的资金投向了商业领域。
, D4 K' h. k- S3 O( y 解决方案似乎显而易见:建立社会安全网以说服中国家庭少储蓄。为了减少高额的企业储蓄,还需要解决许多国有企业的垄断问题。当然,这些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中国的做法是缓慢而谨慎地采取行动,以免打乱计划,导致投资增长在消费足以带动增长之前就陷入停顿。: O, y* A3 z; f1 s4 m
中国寻求发挥内部消费潜力
& ]# ?8 D% }8 y/ B: c 英国《卫报》网站2月14日文章 题:中国寻求发挥内部潜力% ]% O; Q" P! ^/ X( g) R" n2 ^
虽然期待了一段时间,但现在中国到达了这座具有象征意义的重要里程碑。中国已经正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它的崛起可能会推动世界增长,但也可能加剧紧张关系。
l1 s: ^0 {& ~ 中国依然是贫困的,因此有潜力在一个较低水平上开始迅速增长。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可能会继续将注意力放在出口上,尽管它最近的经济战略显示,它可能要开始通过拉动内需来使其经济保持平衡。
6 T2 W* ?+ @+ X) M 出口在中国GDP中占据了40%至60%,而出口在美国和日本的GDP中只占大约15%。这就是冲突的来源。当其他发达经济体希望通过出口来促进本国经济复苏时尤其如此。( y, ~- r- b7 Q3 r& J/ f. B
但是中国计划推动国内需求来平衡其经济,即逐渐摆脱出口推动增长的模式。这部分是对目前形势的一种反应:由于西方国家的消费者在还债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消费,西方对中国产品的进口预计会减少。一段时期内,中国只是在谈论改革,但去年秋天它引入注目地改变了它的政策,当时审议通过了关于制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该规划将在下个月正式公布。“十二五”规划的蘑心是发展服务业,进一步推动城市化并提高人民收入。服务业在中国 GDP中的比重相对较低。大量服务业企业是非贸易性的,这有助于国家实现平衡经济的目标。此外中国人口一半以上属于农业人口。推动城市化将通过向农民工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定居城市的机会来改善他们的生活。这将有助于增加收入和扩大消费者基数,而且提高城市职工的收入也是该战略的重要部分。7 o" [# U( m% a9 q" ?
中国雄心勃勃的整体目标是再维持30年的增长。中国对所谓新兴市场国家的“中等收入陷阱”保持着警惕。由于缺乏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导致增长变慢,落入这一陷阱中的国家很少能跻身富国行列。这意味着中国希望继续同全球经济整合,这样它的企业就能在世界舞台上参与竞争时学习各种经验和技术。不过这也意味着,中国需要改革国内经济以改善私营企业的经营条件,并消除劳动力市场中的各种障碍。这对维持经济增长和帮助保持社会稳定是至关重要的。6 ^) h6 c4 R+ @. p" R. c% j$ j, O
这些政策转变显示,中国或许已经开始认识到,它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贸易国,并且同时它的经济像美国和日本的情况那样主要由国内消费者和企业来推动。放弃出口带动增长模式以平衡经济的做法可能还有助于缓解它同贸易伙伴之间的紧张关系。其他国家将会乐意尽早看到“十二五”规划在现在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得到积极实 。
6 [# K, w6 z% _7 z1 U! m9 ^
( |/ I, G4 I, L 中国显示驾驭经济挑战能力1 l' i0 B$ _; g; k0 w
英国《每日电讯报》2月15日文章 题:随着经济蓬勃发展,中国注意力转向内部
0 m. Z2 [8 x. T& L' r* R* T; A 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外界认为中国必定为此感到兴夼和愉悦。但在这个国家内部,人们对此的反应其实更为温和。
2 `! G& e' p, P U" C7 p5 ~ 人们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担心,飙升的通货膨胀、不可能承担的房价、有毒食品等,而如何提升经济在价值链中的地位也许是最重要的。3 d" ?3 A" H& L" a
中国已经在贸易平衡问题上承受庞大压力。世界经济越来越难以承受中国的贸易顺差。
: W. b$ Y1 }& J4 H3 @/ d/ P 然而,压力不仅是来自外部。中国国内工厂也面临着种种问题。中国有大约2.4亿流动工人。他们从自己家乡跑到沿海地区打工挣钱。令人惊讶的是,现在还存在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7 F0 h* }1 h8 l4 w7 e7 ^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每年者有1000万新人加入庞大劳工队伍。但渣打银行经济学家斯蒂芬·格林认为,在2011年到2015年之间,每年将只会新增300万劳动力。
, @) ]% Z7 u" N3 ^$ N- }- p* N 中国的跨国企业仍然抱怨难以找到有能力的专业人才。如果生产力超过了工资增长,推动国内消费的目标将不好实现。. @) M' ~/ ?3 s$ v& n% o/ S' W
如何带动逐渐放慢的经济,将之过渡到更为先进的产业上,以及如何应对中国民众快速增长的预期是挑战所在。迄今为止,中国领导人已充分显示出了驾驭新一轮经济挑战的能力。
5 G% L/ @. `2 y, n, O 从中国经济奇迹开始以来,他们一直熟练地处理让几乎任何其他国家都头痛的问题:如何处置上世纪 90年代数以百万计的国企下岗职工;亚洲经济危机之后如何修补破碎的银行业;如何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存活下来并且继续繁荣昌盛下去。6 q. {/ I# W8 Z6 j, W7 f$ q
战胜了这些问题,谁还能怀疑中国的决心呢?
* Q( y4 `5 @4 Q5 J/ t8 @# }
! T4 p1 S) ]3 \0 \+ ^1 G. m0 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