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7 D9 i& q; Y+ a. }. T' }0 g2 L
7 n9 i0 G/ Z: O- g7 }) i 中广网北京3月10日消息(记者王娴)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气候变化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如何才能更准确的预测极端天气?未来5年气象灾害如何应对?人工干预究竟能起多大作用?带着社会关注的一系列问题,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听他跟您聊聊天气那些事。1 G7 b" v/ Z" X1 I6 k- l
在记者面前坐下时,郑国光局长手拿一支铅笔,一沓草稿纸。一个半小时,他边听边在纸上勾画,如果把那张纸立起来,应该是一面专注教学的板书。
4 F, [' J" W* y5 x7 O( t& w4 F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几句话已经相当熟悉,未来五年,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的建设”。而在他口中,这个听来抽象的表述已经细化。4 n% t$ @2 \3 ?
郑国光: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一是要加强对极端气候事件监测,对极端气候事件的预测,对极端气候时间段防御,使得极端气候灾害,对国民经济建设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影响降到最低,关键是要重视。
* K7 G) U' _/ M# V& U& w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气象工作的一把手,郑国光委员上会的提案是关于建议出台“气象灾害防治法规”。谈到这项法规的功能,郑国光讲起了几年前的“桑美”台风,没有标准化的预警和预案,在他看来是造成重大损失的重要原因,而如果立法,情况可能大不一样。2 S5 W- J3 r0 R. K' \' ?
郑国光:在什么样的强度台风下,避免船舶之间碰撞,那需要人在上面。什么样的人在上面?但要保护人的安全,就不能在上面。
& b0 W! U% a' R6 n7 |- L3 O 郑局长的语气里满是对这项提案的期待。
4 j& m+ ]- R8 g w/ T% L 郑国光:现在不仅是灾害的预报监测预警工作,更多的是气象灾害的预防。预防包括我们现在正在做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采取什么样的防御标准,《气象灾害防御法》,就是想从法律层次上,进一步规范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迫使我们要求制定这样一个标准,这个法律里面既要规定气象部门,又规定受气象灾害影响部门的职责。' h/ V" b- T: {
2011年“一号文件”出台之后,“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再次成为公众讨论的话题,“空中云水资源”的利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工降雨吗?郑局长用了相当长的时间解释“怎么才能利用空中云水资源”。水汽、上升气流和凝结核的存在是三个必须共存的条件,而凝结核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可吸入颗粒物”,其实是最重要的“武器”。
& X; t7 ?% m" j7 p% C 郑国光:我们重点考虑的是云里面要有凝结核,小颗粒。排放可吸入颗粒物,实际上这种可吸入颗粒物对于自然云雨形成是必不可少的,他改变不了水汽,改变不了上升气流,它能改变的是云凝结核的浓度。0 s' s3 z5 \ G# ?
对于人工增雨雪的行家们来说,他们利用的云按照在零摄氏度的上下分为“暖云”和“冷云”,国家提出大力开发空中云水资源,而郑局长对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技术差距也毫不讳言。; h) H4 y) P7 Y- j1 e( \; f3 ~
郑国光:目前这种影响“冷云”的技术来说,和国际上相比不差,我们主要的差距在“暖云”,利用“暖云”我们的技术还不行,和国际上先进水平还是有差距。同时在人工增雨的效果检验方面,我们也进行着一些探索,但是这方面和国际先进水平也有差距。
( s" ?3 E, ~ ^5 v) ?7 A 郑国光说,更多的人还在这个领域里孜孜不倦地研究,而对于百姓而言,空中云水无疑遥不可及,身边落下的雨雪才实实在在。过去五年,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已经从81.9%上升到了86.8%,而未来五年,气象和社会各个领域一起规划,通过数字天气预报、雷达和卫星的更广泛使用,预报员等级制的完善,郑局长说他们也在努力让天气预报变得更准确,只是天气仍然是复杂的。2 |5 k0 A' {! J* x& _. _3 b
郑国光:从大气模式来看,大气是非线性过程,从理论上看,非线性过程的解不是唯一的。我们现在预报天气,不可能做到100%准确,人们所期望的,“什么时候下雨?两点整下雨,天安门下雨,下10毫米”,这种定时定量定点的预报,目前技术能力上来说,做不到。; p# C4 q& @: |- r$ a) Y
(编辑:SN020)
0 a. K9 `9 ^- F
/ }. ~: ^5 C D; }% P$ 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