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 }5 G9 b' w! v* ~2 I: s: L& Y3 T u( n0 D/ l- n9 k1 K; C4 G
人民网-人民日报(记者 盛若蔚) 从2011到2015年,中关村将面向以海外高层次人才为代表的国家发展所特需的各类人才,建设“人才智力高度密集、体制机制真正创新、科技创新高度活跃、新兴产业高速发展”的人才特区。 北京建设人才特区的重大支持政策,包括了在人才特区布局和优先支持一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推动投资便利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 b% \9 E1 f7 L9 I* l" C9 A
中关村人才特区的诞生,恰从一个侧面见证着,在创新这个“发动机”的强劲驱动下,建设人才强国的“动车”正不断提速。
5 {* ]5 _3 y6 S/ V0 @9 o0 {, Q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篇为如何造就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勾勒出了清晰的路线图,也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J8 D- x5 j: N: o4 v k5 k& @7 j
突出重点,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
: G5 g, V5 X$ D% e/ Y8 M8 \- r! U 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尤其是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严重不足: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其包含的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参与领导层的我国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26%。因此,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围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L9 }: `; v3 y$ w# Q- w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元表示,作为最宝贵的战略性资源,应为人才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搭建一个更大的舞台,有舞台才会出现领军人物和科学大师。规划纲要强调,加强实践培养,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建设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
. M% M6 ~: g5 w" m- ?! `0 o 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专家表示,规划纲要列举的这些举措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相信随着一项项措施的付诸实践,将会为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带来质的飞跃。* I0 v& r: H1 z: h/ ?3 t
协调发展,重点开发紧缺专门人才
+ R3 w7 C l: M1 l4 } “发展重点领域、开发紧缺人才”,是规划纲要十分强调的一个重点。; }) k6 Q2 G+ W1 C/ F) A6 x% b9 j
“要完善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人才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就必须抓住人才队伍中的‘短板’,重点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解释。
- Y8 b0 p. v+ H. B( R 依据规划纲要,急需大力开发的紧缺专门人才的重点领域,涵盖了装备制造、生物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国际商务、能源资源、农业科技等经济领域和教育、文化、政法、医药卫生等社会领域。
& p3 {( L I! A, X* r 规划纲要还格外重视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统筹推进党政、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高技能、农村实用、社会工作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认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这6支人才队伍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0 U# b/ V' L6 m8 D7 {6 _. k
营造环境,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 p5 }1 i. a, }! a! x: m 长期以来,在人才发展问题上,体制机制亟待创新是社会各界反映强烈的一点,正因为体制机制不活,导致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健全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体制机制。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王通讯表示:“我国人才的70%最终是靠中小企业消化的,也就是说市场才是配置资源的主体。如果光靠党委政府下‘红头文件’来管理人才,很难落到企业、学校、医院、社区这些人才分布的角角落落里去。人才最终是用人单位在管,必须要发挥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中的主体作用。”规划纲要对此加以明确,“推动人才管理部门职能转变,规范行政行为,扩大和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4 {5 u/ ]3 n, Y& X8 X
规划纲要对深化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也提出了要求。“之所以有不少人愿意当‘官’,是因为当‘官’后能拥有更多的社会行政资源和福利待遇。”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赵振华表示,应从体制机制上保证那些专业技术人才即使不当官,待遇也不低于行政官员,也能获得相应的尊重和社会回报。/ l1 n; O' t! b" p
规划纲要针对性地对健全完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选拔任用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作出了部署,提出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机制,营造尊重人才、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
e" [0 F1 H8 v% D(编辑:SN013)' D. J. t% }! o; F* Z$ j
6 Y3 [9 s; G5 O! E' E" s7 l! {/ Y" 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