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g7 q/ y+ }% ?# X* ?( D3 p" ?4 B$ k/ c2 U+ I& {- Y
0 V3 l# k" [& ]; E' B' f3 w8 Z' m" c漫画:专家权威下降。朱慧卿
( l7 ^* a8 q6 B. p- p, v 提要3 {+ Z( v/ Q) s! P
现在部分专家经常为明显不正确、不公平的现象做辩解并且“死不认错”。原因就在于他们根本不需要为自己的言论负责。因为他们已经被利益集团猎获,没有公众口碑照样可以活得非常好。但这类伪专家对公众的不负责任会导致人们连真专家也一并抛弃。于是,我们社会不但说真话的人少了,相信真话的人更少了。这样下去,我们将会走向一个没有公信力的时代。——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鸣
( W7 r$ \5 ~2 l7 i 眼下,许多专家学者热衷介入公共事件,对社会热点问题发表意见和建议。有人说,专家学者应该具有社会良知,敢于批判,他们介入公共事件的行为值得鼓励。但也有人质疑,术业有专攻,一些专家学者介入不同领域的公共事件,意见难免偏颇。
2 B4 l0 f' K9 B1 w5 p! W 专家学者到底应不应该积极介入公共事件?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对218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0.2%的受访者对专家学者介入公共事件表示支持,其中16.5%的人表示“非常支持”。此次调查中,“80后”占45.3%,“70后”占35.4%。
/ p) ~- @- a2 l4 ~ 63.4%的人认为专家学者应在专业领域发表评论6 t, c! u5 x! l. R
陕西省西安市某高中教师陈萧红近年来对专家的态度转变很大。她告诉记者,两三年之前,专家学者在媒体上对社会事件的评论对她影响很大,有时碰到新的社会问题,她还会主动去搜寻相关的专家观点。然而现在,专家在她的眼中已经变成了“专门骗人家”,对于许多专家的观点,她不但不信,有时连听也懒得听。
0 A- s+ S. ?$ A+ K9 N. X: e4 \ “这年头,部分专家都成了职业的‘辟谣家’。他们越是出来辟谣,老百姓就越不相信他们,结果只会是‘越辟越谣’。”陈萧红说。; L9 k5 d m) h, s: l! C7 ]" v3 D
调查显示,56.7%的人表示现在自己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不受专家影响,其中29.6%的人表示自己会直接排斥专家观点。
4 {7 N+ |! c& b$ b# [ 对于部分专家及其观点,北京市某高校研究生王辉(化名)一直坚持“三不”原则——不听、不信、不照办,“现在有些所谓专家实在太离谱儿,评论国际政治的节目中能看到他,讨论社会热点问题的节目中也能看到他,解决家庭纠纷的节目中还能看到他。仔细听听就会发现,他们在这些节目中的言论多是一个调调,假话、大话、空话不断,缺少专业实质内容。”
2 E: w4 G# I, [: ? 社会学者艾君告诉记者,近年来许多所谓专家学者不计个人专业知识背景,对各种热点问题胡说、乱说的现象的确存在。究其原因在于,目前整个社会有强烈的“唯帽子论”倾向。他举例,现在许多媒体邀请学者做评论,看重的只是学者的“帽子”有多大,是不是知名教授、研究员。对于所邀请的学者在相关领域是否有知识积累,却很少过问。
! o+ N$ D8 i) Y, V7 R F “有些学者涉猎的领域的确比较广,但是大部分学者之所以被冠以专家的称号,就是因为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研究深入,观点深刻。但是,如果超出了他们的专业领域,特别是进入一些专业技术性非常强的新领域,他们的观点就会丧失一定的科学性与权威性。”艾君说。0 B) l: X6 J8 W4 X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鸣也表示,术业有专攻,专家对于自己所评论的问题,就算没有专门研究,也应该相当熟悉,不能毫无知识背景地随便乱说。
3 R2 P, J$ S4 c9 P0 Y% ^( \ 调查中,63.4%的人认为,专家学者应该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对社会热点问题发表评论。( I( r4 F' S+ M8 E' f+ X! s, o
59.2%的人直言专家学者在自己心中的权威性有所下降! B& P4 B/ s& k$ R* Q& \. H* H% }
北京市某高校学生小刘说,前几年开始,社会就流行这样一句话:专家变“砖家”,教授变“叫兽”。虽然这话有一定的戏谑成分,但它能流行就表明专家学者在公众心目中的权威地位“逆转”式下降了。- J/ A& j* \9 Q$ p4 I
此次调查发现,59.2%的人直言专家学者在自己心目中的权威性有所下降,20.1%的人表示“没有变化”,13.5%的人表示“上升了”,7.2%的人表示“不好说”。
* n7 w- [5 s( k) d, @8 l- @" n 为什么专家学者在大部分人心中的权威性下降?调查中,获选率最高的4个原因分别是:“伪专家”过多,成害群之马(73.8%);许多专家被利益集团绑架,失去社会责任感(68.1%);一些专家无底线,无标杆意识(66.8%);专家过多过滥(65.0%)。. l9 |, s% y6 d
张鸣表示,现在许多专家成了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当利益集团遭遇舆论危机时,他们就会跳出来辩护,这引发了公众的不信任。并且,公众往往会把对部分专家的反感,推及到整个专家群体,进而造成整个专家群体公信力丧失。
" _5 O9 h5 _$ n# L9 B+ R 艾君指出,现在有些专家,不是抄袭别人观点,就是到处发表与自己专业不相干的“揭黑”、“咬骂”式言论,或者像娱乐明星一样乐于赶场走穴。当这些行径都被老百姓看在眼里时,他们的权威性与公信力自然会不可挽回地下降。/ d2 T. i" t5 v+ p! M9 W. s
在受访者眼中,专家学者权威性下降的其他原因还有:专家水平下降(54.9%);专家雷人言论太多,公众视为儿戏(52.7%);媒体往往片面宣传专家观点,制造噱头(44.5%)等。
0 w0 z/ w6 _1 \8 k- k$ m “言论犀利”、“有话好好说”同时入选公众对专家的期待
% s l4 H! d p s 公众需要什么样的专家?调查中,排在首位的是“有社会良知”(89.1%),排在第二位的是“有专业素养”(85.0%),排在第三位的是“有社会常识”(62.0%)。( d1 {) U1 d% U+ r
其他选择还包括:有青年榜样意识(48.4%);言论犀利(23.5%);有话好好说(19.6%)。“保持媒体曝光率”排名最后,仅12.9%的受访者选择。* l, m* d; N% ?* ]0 s9 l3 L2 C. x% @
“专家学者最重要的素质就是有社会责任感,对于不公平、不正确的事情要敢于说实话。”张鸣说。9 D+ F1 w: D" n2 E4 m" h
艾君认为,对于一个成功的专家学者而言,社会良知、专业素质与知名度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社会良知,他的言行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没有专业素质,他的言行就会失去知识的支撑;没有较高的知名度,他的言行也会失去发挥更大影响力的平台。
2 k5 S& b4 U1 H/ z7 `4 Y 值得注意的是,调查中有54.8%的受访者认为,专家应该敢于认错。
8 D% u3 V# V0 V* ], @: l 张鸣指出,现在的部分专家经常为明显不正确、不公平的现象做辩解,并且“死不认错”。原因就在于,他们根本不需要为自己的言论负责。因为有些专家已经被利益集团猎获,没有公众口碑他们照样可以活得非常好。
3 V6 r5 J2 B; j1 M# I8 } “专家的观点永远是个人见解,错误、偏见在所难免。所以,年轻人在面对专家言论的时候,也应该学会鉴别,切忌盲从。”艾君说。
2 K1 q+ k S! [8 P “对待专家言论的确应该理性,不能轻信。但是,我们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完全抛弃专家言论。毕竟我们社会仍不乏许多有良知、有见地的专家。”张鸣十分担心人们走另一个极端的危险——由于部分“伪专家”对公众不负责任,导致人们连真专家也一并抛弃。于是,不但说真话的人少了,相信真话的人更少了,这样下去,我们将会走向一个没有公信力的时代。( D7 V& p1 z \
一位民意中国网网友的留言也反映了同样担心:如果专家都没有了公信力与权威性,我们自己的知识又不足以对某些问题作出正确判断,这个时候我们还能相信谁?) W/ y6 l* L+ f9 U: x
(编辑:SN026)
# f3 Y: d J7 c+ M0 x- }6 J+ p8 }, q' C# d8 H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