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4 v9 Y4 H" z0 r7 Z
9 y& F5 u) H7 {, g" N% A# z + e2 b1 S" A- c
《我们需要谈谈凯文》海报" g3 k9 q( Z K2 Q; L3 l/ X
有些影片看完,你会突然间变得乐观,原来,一百年后电影并没有走到尽头,它还有潜力可以挖掘,还有空间可以创新。这就是今年戛纳电影节参赛影片《我们需要谈谈凯文》的例子。8 a7 Y5 r& M8 }
讲述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无论是父子、母女,还是片中的母子,都可谓老生长谈。但是,苏格兰女导演琳恩-拉姆塞懂得如何调动属于自己的镜头语言和对白叙事,结构层层递进,将一个沉重而令人震撼的故事,在回忆和现实间穿梭,并引入社会视角,娓娓道来,讲述得声色并茂。! D" t% u' x2 h+ i' d: o/ p
《我们需要谈谈凯文》改编自作家莱内尔-史瑞弗的同名小说。描述了美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生活,一个看似理想的家庭背后掩藏的却是难以化解的残酷矛盾。 从儿子凯文诞生之日起,问题就再也没有断过,婴儿时啼哭不止,幼年时拒绝说话,童年时不会上厕所,成年后更是不服从母亲,处处唱反调,直到最后以难以想像的极端悲剧收场。蒂尔达-斯文顿扮演的母亲竭尽全力,付出了一个正常母亲应该和不应该付出的所有爱和耐心,面对的却始终是儿子拒绝和憎恨的目光。这一看似不可理解的表象后面,掩藏的却是自生命孕育之初就掩藏的隐患,涉及到心理、教育和社会等诸多因素。在导演看似无心其实耐人琢磨的对白或者情节间,细心的观众已经可以找到答案。
" L. x. s- N/ j2 y* Z 尽管因为影片中出现的校园谋杀案,许多媒体将它和迈克-摩尔的《科伦拜恩的保龄球》,或者加斯-范-桑特的《大象》放到一起比较,个人观点,影片和后两者其实落脚点并不完全相同。如果说《科伦拜恩的保龄球》探讨校园枪击案背后的美国枪支管理漏洞,《大象》更多侧重对事件真相的客观多角度描述,《我们需要谈谈凯文》的重点却不是校园惨案,它的悲剧只是一个母子情感短路的极端表现结果。导演并没有把研究这种校园暴力的根源作为影片主题,更多的,是通过凯文16岁人生展示和母亲的对抗关系,一点点揭示母子从婴儿孕育诞生到悲剧发生后的心理情感演变。在不露声色的暗示后,给观众恰到好处的留白,体会那种因为极爱而极恨的儿子对母亲的情感。
2 v0 n3 b" U7 [* |3 R- j$ g* T# t 影片放映后收获了戛纳媒体的热烈掌声,大胆热情者甚至提前把金棕榈或者评委会大奖颁给了女导演。影片开场,动人心魄的西红柿节上的人肉场面,无处不在的寓意色彩,简练却具有画龙点睛之笔的对白,情节上步步推进营造出的悬念氛围,再加上完美的配乐声效和画面叙事的精准,一切技术手段堪称完美。4 P. I: u' f" r1 e
影片更大的力量还是来自其中主创演员的奉献,埃尔扎-米勒扮演的儿子是那样的暴力和不可理喻,却总有一丝人性的莫名东西牵动你无法彻底厌恶他,蒂尔达-斯文顿扮演的母亲,那个被悲剧过去像幽灵一样缠绕、微笑着却让你感受到悲伤的女人,如此打动人心牵人肺腑。它将是蒂尔达-斯文顿演艺生涯中又一个另人难以忘怀的辉煌角色。( _4 y$ I1 T, c& W$ t$ h- c& H
42岁的琳恩-拉姆塞是今天苏格兰最杰出的导演之一,她和戛纳渊源不浅。1996年凭借《petites morts》,1997年《Gasman》两次在戛纳短片竞赛单元获奖,随后的两部剧情长片《捕鼠者》和《默文-卡拉》也在戛纳上公映过。影片产生的巨大震撼力,导演的努力自然不用重复,作为演员蒂尔达-斯文顿也功不可抹。让我们祝福她们最终将实质名归有所崭获!新浪戛纳前方报道组 (刘敏)
% p' G" G5 g) ~* I! o" U
& }: \: K6 p4 s& p+ B9 r+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