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v$ r5 g( p- i2 r; Y. K
; [0 ~; w! k1 V D0 {( @+ ?7 X, X 9 p" c5 u7 j3 p
江夏区金口街严家村9组农民匡之波家的大棚内种植的苋菜,因缺水长势大不如往年。记者李永刚 摄. r# f4 c4 B9 L2 C8 M+ s3 F% w) ~
本报讯(记者 韩玮) 面对50年一遇大旱,近日,三峡工程“超常规”为中下游补水,与此同时,网络上流传的“三峡诱发大旱论”也对三峡工程提出质疑。昨日,长江水利委专家对此一一作解。专家称,并非完全无水可取,而是因泵站缺位老化导致“有水难取”。4 i+ K) e+ X% o \2 _
长江水利委员会防汛抗旱办公室副巡视员王井泉表示,为应对中下游地区持续不断的罕见干旱,三峡工程首次超常规为中下游补水。对“超常规”的内涵,王井泉解释,三峡初步设计几乎没考虑抗旱功能,减负的主要三大功能是防洪、发电及航运,为抗旱补水还是首次;此外,根据三峡初步设计,近几年5月25日的库水位一直维持在155米以上,而三峡工程从去年11月底就开始向中下游地区补水,目前下泄流量维持在1.1万立方米/秒至1.2万立方米/秒,截至昨日,坝前水位已从最高175米高程下降至152.44米,低于155米,也可以说是超常规。
* H" |6 }2 j S2 _3 V 由于三峡补水,长江中下游水位抬高1米多,加之上游加大下泄以及前期降雨,综合因素致使长江中下游水位比5月初最枯时抬高了两三米。
% u) u3 W* x/ h! A 对于网上风传的“三峡诱发大旱论”,王井泉表示,目前尚没有数据、证据证明三峡工程对整个流域性气候造成影响。但因三峡水库清水下泄,会夹带泥沙,冲刷河床,降低了长江中下游的干流水位,对抗旱取水造成一定影响。目前主要影响荆江河段,长期看,会影响到洪湖、武汉段。此外,因三峡蓄水期的拦蓄,也降低了洞庭湖、鄱阳湖的“两湖”中游干流水位。
" r' `& S6 y7 A7 b7 B! E 王井泉认为,并非沿江地区无水可用,而沿江村级泵站老化甚至“缺位”也是致旱的原因之一。据悉,遇枯水期时,沿江涵闸将打开,三峡下泄水量可通过涵闸自流进水,用于灌溉。而目前三峡下泄水量还不足以让其自流进涵闸,因长江水位较低,抽取江水的泵机“力不从心”。据悉,因综合考虑发电、通航等因素,如果下泄水量增加过快,也会影响山体稳定,因此下泄量目前最多控制在12000立方米/秒,要让长江沿线涵闸自流进水,下泄流量要比现在翻倍。此外,目前全省大多数泵站存在“超期服役”、设备老化问题,使抽水能力大打折扣。“由于长江中下游雨量充沛,以往无需抽取长江水‘解渴’,沿江抗旱基础设施准备不足。”
4 x- n/ F+ ]% ?& ? d0 g- W 据预测,目前旱情仍会维持一段时间,到下月月初不会进一步发展,今年汛期会比往年来得晚。# h: A; r2 Q. D+ q( a
.blkComment p a:link{text-decoration:none} .blkComment p a:hover{text-decoration:underline}
$ c2 X, A/ ~) `! I
r5 N) l3 m. ?- _ J) 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