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 y" y. w X/ c6 _
3 y; A l2 R: }
8 T* d0 U8 U& ~' |$ \2 [$ L汪涵
T+ d- [$ k- D0 B1 F- o
; D( [* {$ C$ b0 k* b- p# W“培荣书屋”; y& `1 m: a% U
“你知道么?汪涵正在筹备开一个书店。”一位热爱藏书的朋友告诉记者。“汪涵?哪个汪涵?湖南卫视那个?”在记者的印象中,汪涵的名字是和“超女”、“快男”、“天天向上”这些收视爆红的娱乐节目联系在一起的。名人出书早已不是新闻,难道现在又开始流行名人开书店了?带着好奇和疑惑,记者和这位娱乐主持“一哥”聊起了和电视无关的话题——书。 * z: M, f0 M1 R0 ?% D
书屋开在24层( T8 @) U0 Z/ o( _7 ^6 U( V: s+ j+ ?1 Y
“你是第一个就书屋采访我的记者。”汪涵说,其实他并不想大肆宣传这件事,“我怕知道的人太多了,反而失去了书屋应有的清静。”
5 t5 ~& U* s/ T 没有敲锣打鼓,没有明星捧场,汪涵的“培荣书屋”静悄悄地开在了长沙市灯红酒绿的酒吧街上。既然要图清静,为什么又把书店开在闹市区呢?汪涵解释说,“我开书店也是被朋友撺掇的。因为我爱看书,也收藏了很多书,不少朋友会来我家看书、借书、聊书,久而久之,就有人建议我不妨开个书店,既能避免给家里人添麻烦,也能让朋友们多一个聚会的场地。开在市中心,也是为了聚会方便。”临江的这套房子是汪涵多年前买下的,今年他把房子重新装修,成了一家“隐居”在闹市的书屋。“虽然开在闹市,但好在它是在24层,我想,这个高度足以区隔一些不是真正爱书的人吧。”经常去香港淘书的汪涵很喜欢那里的“二楼书店”,“香港地价太高了,很多书店只能开在楼上,反倒是闹中取静了。”
- C" N! H0 ]! b- b7 }6 |* g4 m 说到汪涵开书店,记者不免把它想象得很小资,不是开满鲜花、洒满阳光的,就是那种兼具咖啡厅功能的书吧,但汪涵却说,“完全不是你想象的这样。它更像是个图书馆,除了两把椅子,就是我从各处淘来的书。”在这个200平方米的书屋里,装修是完全中式的,墙上挂着几幅字画,很多古旧家具也是汪涵自己淘来的。三间房子中有一间还挂着“古印研习所”的牌子,这也是汪涵的一大爱好,“我自己特别喜欢秦汉时期的铜印,也有一帮兴趣相投的朋友,经常把各自的收藏拿到一起相互观摩。我的掌柜老刘就是个高手,不光会刻图章,还会用竹子削书签,很别致。”
% A p( w, Z0 ~# y) C" O' | 对于书屋的规划,汪涵还有很多设想,“我有很多藏书、签名本,希望以后可以做一些小型的主题展览或者读书会。梁文道还建议我可以利用这个书屋开开沙龙什么的。”在汪涵看来,开这个书屋的目的,更多还是为了结交爱书之人,盈利并不是他特别考虑的问题,“之前有两个辽宁鞍山的女孩,是学亚洲文化研究的,她们特地来长沙找我的书屋,好在沿江的楼超过24层的并不多,还真被她们找着了。她们每天都来看书,而不是奔着看我来的,这让我很开心。” p0 H- q7 L2 {9 W$ Y* ^
之所以为书屋取名“培荣”,汪涵说,“其实这是我父亲的名字。今年是他的本命年,就把这个书屋送给他吧。”' o. b, {$ y8 f+ G9 b8 M
读书需要仪式感
) \ q t& a+ K4 o+ } 除了书屋,汪涵的家里还有一个属于他的小天地——六悦斋。“眼、鼻、耳、舌、身、意为人的六根,读书能满足人六根的愉悦感。”他的书房里没有桌椅,一个人坐在蒲团上,常常一读就读到三更半夜。
8 {1 L- y" ?6 |& z" c2 i+ { “读书是一件充满仪式感的事情。每天,我会先挑选出自己最想读的三本书,然后洗手,点一根檀香,放一段古琴曲,泡一杯好茶,这是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通常,他还会在一旁放上纸笔,每有心得,便随手记录下来。
* m, k; S2 a4 j% X% A, ~, I 都说电视人是最忙碌的,汪涵曾经也经历过一天录七八场,一周跑几个城市的连轴转,甚至一度因身体健康问题传出隐退消息。如今的汪涵也在调整自己的状态,“我都快40岁了,没必要再把自己的工作排得那么满了。我现在每周工作三到四天,一般都是下午彩排,晚上录制,所以每天早上,从九点半到十二点,都是我的读书时间。”
5 E$ T' W% b D: q N+ S5 W% \ \& H 如果出差的话,汪涵也一定会选几本书带上,“我比较偏爱文史哲,但是出差的话,通常会选一些相对轻松的书来读。”对于时下流行的电子书,汪涵则表示“绝不会用”,“电子书没有纸质书捧在手上的分量,没有油墨散发出的香味,没有纸张特殊的触感。”虽然自己不用,但汪涵也认为电子书大有取代纸质书的趋势,“有了纸张以后,竹简就消失了,很有可能有一天纸张也会消失。到时候,可能不会再有‘书香门第’,都是‘电脑世家’了。”
+ [" ?1 l6 f- r4 X9 ], S4 F 其实,不仅对电子书抗拒,汪涵甚至不会用电脑。“也不是刻意抗拒,我觉得离了电脑也没什么不行的。工作人员都知道我不会用,所有的台本都是打印出来给我。”在他看来,每个字的背后都有一个神灵,而电脑打字,会不小心把它们敲碎。他还告诉记者,微博上有好几个汪涵,都是假的,“我看也没发什么不好的内容,就随他们吧。”
9 x/ v$ x! [& p( X 汪涵并不否认最初读书的功利心,“我是在当了主持人以后才开始读书的,因为舞台上的表现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读书可以解决知识匮乏的问题。所以最初读书其实是有虚荣心的,也是因为自己争强好胜。”但随着阅读习惯的养成,读书为他带来的不只是知识,更多的是一种幸福感,“湖南的电视节目能给人带来快乐,就像湘菜一样,从头到尾每道菜都很辣,吃完了大汗淋漓很畅快。但是它没有真正的肠胃蠕动和消化吸收,是一种不假思索的快乐。读书则完全不同,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文字经得起琢磨,它带来的是幸福。”走下银幕的汪涵从不看电视,而是把时间都放在读书上,“读书总比去网吧、歌厅要好一些吧。”
. l' x9 o, N; W: v( T 写书就像寄情书3 d" J+ f2 L0 K
同样是交流,主持和写作带给汪涵的是完全不同的感受。“当主持人比较过瘾,因为现场就可以得到观众及时的反馈。而写书则是诚惶诚恐的,就像是寄出一份情书,很忐忑又很期待,不知道能不能收到回信。”去年,不会打字的汪涵一笔一画地写出了《有味》这本书。和通常的名人出书不同,它既不是一本自传,也不是一本圈内八卦集锦,而是通过对折扇、古琴、油布伞、糍粑、木盆等传统物件的描摹,流露出他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深深敬意。汪涵说,这封“情书”的回信他已经收到了,“读者的反馈还不错,至少他们会说,哦,原来汪涵也不是那么肤浅的娱乐主持人。”
* Z# w1 S( f: l J4 d/ V7 N 尝到了写书的甜头,汪涵当然不会就此停笔,“我想要写一本关于语言的书,探讨方言和古汉语之间的联系。”很有语言天赋的他会说全国各地十几种方言,在节目中也会不时显摆一下,“方言是一种很美妙的词语,但是它不断受到冲击。现在很多孩子只会说普通话和英文了,我觉得很可惜,因为每种方言都代表了一种地域文化,如果全国都说一样的话可能就没意思了。”汪涵把写作看得很严谨,“因为这本书有一定的学术性质,所以需要做大量的调研,去各地采集方言样本,再去研究每个词语和古汉语的联系,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Z6 i6 I; n2 N- f
身为名人的汪涵,一出书就能挤进“畅销榜”的前几名,但他也有自己的苦恼。比如爱书之人都爱去旧书市场淘书,但他却去不了,因为他一去就涨价。“我只能委托朋友帮我去淘书,为此我还特地买了一个有彩信功能的手机,他们淘到什么好书就用彩信发给我看。其实这样也挺有乐趣的,感觉像地主收租子似的,每到周末就问朋友,让你找的书找着了么?”" g- k4 c. ]! f8 f' G0 w& a
每次去香港,汪涵总会花上大半天时间,到旺角西洋菜街上的那几家开了很多年的二手书店,如“梅馨书屋”、“田原书屋”、“序言书屋”和“新亚书店”去逛一逛。“不求时时得惊喜,唯愿步步有书香”是他淘书经历的自我总结。“董桥先生写的书我是真喜欢,进一本买一本还不过瘾,有时候还甘愿自掏腰包买来分送给朋友,一起分享从老先生笔下透出的那抹清润的旧时月色。” / n& g& F4 P; |) j4 [' ^. D1 X
除了读书、写书、淘书,汪涵还一直有个做读书栏目的想法,“要让它符合湖南卫视的风格,但是目前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形式。其实也不着急,做这种节目年纪越大越好,等我40岁以后再做也不迟。” 本报记者 李俐5 X, l# [! w* k* u q4 e( }& L
(责编: qbbear). L0 x; M9 ]6 B+ x
8 h+ W3 g$ l) p2 ?% E8 j0 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