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广告投放 虚位以待【阿里云】2核2G云新老同享 99元/年,续费同价做网站就用糖果主机-sugarhosts.comJtti.com-新加坡服务器,美国服务器,香港服务器
查看: 146|回复: 0

公开三公经费中央单位增至5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 年 7 月 9 日 15: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 j2 n6 w5 o( a& y& D, r

1 W" L4 L, N. u- b7 H7 E, V  本报讯(记者 孙乾 商西)继6月底财政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公开汇总的2010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决算之后,昨天,财政部首次公布汇总的2011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预算,后者较前者压缩4200万元。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也在当天公布了“三公经费”情况。至此公开“三公经费”情况的中央单位达到5家。
& \5 w5 Y: s6 j  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减4200万
, o; n+ ?0 V$ x+ u  此前,财政部公布了2010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决算的汇总结果,即包括中央行政单位(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用财政拨款开支的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决算支出94.7亿元。
2 u/ m) p6 O( r  昨天公布的2011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94.28亿元。其中,因公出国(境)经费19.9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59.19亿元,公务接待费15.19亿元。与去年的支出相比,今年的“三公经费”预算减少4200万元。6 J- D8 V8 m5 ^9 w; i8 _
  教育部“三公预算”不降反涨5 C/ H' z4 W2 O3 w3 e
  昨天,教育部在其官方网站的信息公开栏中公布了“三公经费”支出情况。
( a) K1 r3 K% [  教育部2010年“三公经费”决算数为2496.12万元,其中因公出国(境)费1545.48万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199.59万元,公务接待费751.05万元。而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总数为2509.6万元,比前者高出13.48万元。其分项分别为1546万元、195.6万元、768万元。" X5 e- }2 J7 T3 L, W* I( x
  对于“三公经费”不降反升的原因,教育部并没有在文字中进行说明。. I' L+ f8 q% o6 ?
  中科院解释三公经费用途- D* X+ J' T6 q1 _
  中国科学院公布的“三公经费”情况说明显示,去年“三公花费”支出总计28711.28万元,今年预算总计24350.59万元,缩减4360多万元。+ d2 [! \  {; m7 Z( N
  在分类支出方面,今年的预算数字与去年的实际支出相比,每项均明显减少。中科院去年财政拨款中,因公出国(境)费实际支出11295.77万元,今年预算9411.52万元,减少1884.25万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实际支出7420.01万元,今年预算6895.41万元,减少524.6万元。* }/ w) E; d8 D
  值得肯定的是,中科院首先介绍自身作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现有132个二级预算单位,并列出截至去年底全院在职人员数、离退休人员数、在读研究生和在校本科生数量。如果以中科院在职人员62278名计算,记者计算得出,中科院人均“三公经费”支出为4610元。
- i( l- V: n, {9 V( N- _5 \  值得一提的是,中科院在每项数字后附有简要说明,提到因公出国(境)费主要以科技合作与交流支出为主;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主要用于科学考察、科研活动;公务接待费则包括内宾的公务接待和外宾的公务接待。
! E; R$ x4 b7 @  中科院还特别提到,因其拥有近千个野外观测台站,分布偏远地区、甚至人迹罕至之地,故野外考察用车支出较多,同时由于国际科技合作交往频繁,外宾公务接待费较大。
% f# \" Q+ J# v3 U" C! @  ■点评. ?; s+ `7 W) z! ~
  需公布人均数和明细/ j* I1 l8 c: y3 {* v9 ?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全国人大代表叶青认为,因每个部门人员数量差别很大,故“三公经费”除公布总数外,还应有人均数,方可在不同部门之间作比较,只告知总数没有可比性。
/ S- b* ?8 Q  i  C2 }. ^/ H  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安体富认为,仅公布“三公经费”总数,无法作进一步分析评判,“只知道现在是多少,不知道以前是多少,也不知道具体花在哪些地方,不知道应该是多少,花得合不合理。”他说,按道理,“三公经费”预算里出国一项,谁、什么时候、去哪里、干什么去了、钱是怎么花的都应列出来;又如公车一项,今年准备买多少辆车、买什么车都应该明确。作为纳税人,普通百姓对此有知情权,应该可在网上查询明细。( M% p1 R( _8 t0 B2 K
  “能公布出来当然是好事,但能不能更细?光有数字,大家还是有疑问,这个数字究竟是一项项费用加出来的,还是一拍脑袋得出来的?”安体富说,相比之下,国外的预算非常详细,想查哪儿就查哪儿,但就目前中国公布的三公账本看,没有明细可查,相差甚远。
9 ?3 o3 E/ l  L  ■追问
' ?* m9 \( Y. }0 p2 z: ?& x( J8 p  预算总数已出,为何不见各部门数字?$ V% V& D0 r8 K$ J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解释称,按照国务院的要求,中央部门应于6月底之前公布各部门的三公经费。目前来看,进度不一致,有的部门准备还不够充分,在时间上可能会比较晚。
6 \4 ^; O, J2 r8 J2 B  但是为何汇总的数目都已经出来,各个部门的数字反而迟迟不肯露面呢?对此,刘尚希解释称,财政部已经对外公布的中央本级三公汇总数目,并非是由各个中央单位的数字统计相加得出,而是根据编制预算得到的数字,这个数字比各个部门统计的数字相对要快。6 a7 ^0 f' Z+ {0 Z
  目前,财政上的预算科目没有“三公”这一项,因此各个单位在统计三公费用时,需要从其他科目中分类、剔除再统计,可能有的部门这个工作还在做,也可能做得不充分,因此造成步调上不一致。
$ w6 A# O$ N- a, _2 o  压缩4200万元,是否力度有些偏小?
/ Y% {% M+ |' I7 i  在国务院三令五申压缩“三公经费”的情况下,2011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比2010年决算数压缩4200万,这个压缩幅度相比94亿的基数是否幅度较小?, a1 G) e) L6 t+ g! z+ W1 W
  刘尚希表示,从汇总三项的总数来说,压缩的趋势是存在的,但是幅度的大小确实需要参照系来进行比较分析,不能简单说多了还是少了。从分项比较,公费出国不降反而多了2亿多元,这是因为,今年以来外交活动和国际交流增加,有的交流活动不能因为省钱一味压缩。但是,在公务用车方面,却是一定要避免奢侈,是需要进一步大幅压缩的,因此压缩幅度达到2.5亿元,总体来讲,这个方向是对的。7 d9 g7 Q' ]. n4 m/ a9 N
  ■反应
0 r# T3 O1 ?% t0 \. g6 I. \  应行政问责“爽约者”# [6 N/ Y" e' ?
  “我相信多数部门的三公数字已经出来了,但是各部门没有按照国务院的要求于6月底公布,可能存在一种从众心理,互相抻着。”针对多部门爽约的情况,律师李劲松有自己的看法。此前,他曾向多个中央部委申请公开三公经费。4 H& g( E- |! t( Y' Z
  李劲松认为,最先公布三公费用的三个部门,即科技部、中国工程院、国家文物局均是“清水衙门”,或者说可能是三公费用不多又管理较为严格的部门,而公众较为关注的一些关键部门却迟迟不露面。“可能有的部门会担心公布三公费用后,会受到公众或者专业人士的分析评判甚至惹麻烦,”李劲松认为,“为了避免这种裸奔的尴尬,出于自我保护的原因,会采取拖的措施。”
- ?2 p# B; }6 w. o* R' l/ m  李劲松认为,国务院三令五申要求各部门公开三公费用,并非是公开给领导看,而是国务院的一种接受公众监督的决心,态度非常坚决,就是要让各部门的情况暴露在阳光下,用公开来促公正,用透明来促廉明。这种姿态受到社会赞扬和肯定。但大多数部门对于国务院的要求迟迟难以落实,其执行力受到质疑。3 G- l3 ?1 q7 i3 n8 r2 Y
  如何避免“爽约”一再发生?对此,李劲松称,除了有关部门的主观因素以外,在程序上对此措施缺少惩罚机制也是原因之一。因此李劲松建议,对于在规定时间无法落实的相关部门要采取行政问责,彻底杜绝其“法不责众”的心态。+ |6 ~$ ~7 @2 H# B
.blkComment p a:link{text-decoration:none}                        .blkComment p a:hover{text-decoration:underline}                                                
% Z( z' k" M! z1 w: @
5 Q  \' G7 U1 H* b. J0 R5 R
Jgwy.Com - Free Web Hosting Guide & Directory In China since 2001! Jgwy.Net-Jglt.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光论坛

GMT+8, 2025 年 2 月 1 日 15:53 , Processed in 0.02673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